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孩子来说,自信是他们得以坦然踏上人生之旅的动力,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信心,就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评价和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而幼儿时期自我评价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常常需要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很自信,有的孩子却很自卑,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在接受了外界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后,将它们固定下来成为评价自己的依据,久而久之,自信或自卑的心理就产生了。因此,老师和家长精心呵护和培育孩子的自信心,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对于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一致的.张春兴教授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感受,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而对自己接纳、喜欢.[1]也有表述为整体上个体对自己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是自己接受、自己尊重的程度(Rosenberg,1965).自我价值感具有弥散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认知、情感产生作用.自我价值感属于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性情感体验,由能力感和价值感组成。婴幼儿自尊的前兆源于主体我带来的掌控感及亲子依恋带来的归属感,这是一种处在行动水平的自尊。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同领域的能力并习得社会价值标准,进而产生能力感和价值感,形成初步的自尊,这是一种处在前概念水平的自尊,是个体自尊今后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华道金 《中国德育》2007,2(6):15-17,31
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自尊感作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个体自尊感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体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个体自尊感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实现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认为,敬畏感是一种人的复合性的高级情感,是个体在面对蕴含在社会、自然和他人身上而较之自身更为高尚、深刻、广阔的意义与价值时所产生的一种敬仰、谦恭、赞赏和试图超越、提升相对渺小卑微之自我的内心体验。敬畏与道德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世保 《中国德育》2005,(11):22-23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人有了责任感时,会将有关道德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联系起来。当符合要求地完成了任务时,就感到心安理得;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过失感或表示歉意。责任感的缺乏将是个人道德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是学生个体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在瞬间产生的,因而具有直觉性,体验学习作为"感性教育",是个体的自我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直觉的体验也不是单一的体验,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产生多元体验,产生强烈的卷入感。  相似文献   

8.
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通过对自我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反映,是心理健康的实现标准之一。幸福感的培养与评价,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幸福感分为三个成分,分别是快乐感、利他行为和专注度,基于这一理论,我校把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定位在对学生快乐情绪、利他行为和专注度的培养上,我们也相应地提出各种举措来为学生的快乐情感  相似文献   

9.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对自己基本持积极或肯定态度的人,我们称之具有"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下文称"高自我价值感")."高自我价值感"意味着自我接受、喜欢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尊重,但不等同于骄傲、自负.  相似文献   

10.
一、成人学员自我评价的含义 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中的评价--意志成分,指个人对自己所作的价值判断,个人以客观的方式来评判自己是怎样的人,包括能力、品质以及在他人当中的地位等,对个人行为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影响个人的活动效率和个性的进一步发展.个人通过社会经验的反馈作用而做出的自我评价,结果会产生自重感,即是个体对自己所作的或所持的评价,用以表示一种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一次性即人生必死的背景下,产生"人生无价值感"的原因复杂多样,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即只是关注现实的人跟动物一样终会死亡的命运,而无视现实的人具有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自我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看不到人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二是源于自我和社会评价产生"人生无成就感"的负面心灵体验。人生无价值感是一种处于人生十字路口、十分危险的错误认知和心理体验,极易使人消极、颓废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提升个体主体意识及其素质是消解人生无价值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更强 的分化。个体生活在群体中,总希望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 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这就是自尊感产生的心 理基础。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重要性的体验,涉 及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最根本看法,是自信、自豪、成功感与责 任心的核心与基础。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体自己尊重自 己的情感体验,二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的情感 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心理学研究认为,敬畏感是一种人的复合性的高级情感,是个体在面对蕴含在社会、自然和他人身上而较之自身更为高尚、深刻、广阔的意义与价值时所产生的一种敬仰、谦恭、赞赏和试图超越、提升相对渺小卑微之自我的内心体验。敬畏与道德存在密切的关系。在道德教育中,敬畏感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个体内在精神、价值需求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时,受到客体蕴含的更加高尚的价值、意义的感召吸引而产生自我反省与超越。它可以让自以为万物之主的我们在面对自然、生命、公理和崇高时,保  相似文献   

15.
自尊感也称自尊,自尊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和自信体验。自尊感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现实中人们对自尊感,尤其是儿童自尊感的认识不够,也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文章通过笔者做班主任的经历,讲述了在学生犯错误时,能够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8.
羞愧感是种特殊的情感,它对个体的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本人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指教。一、关于羞愧感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当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己的活动动机和行为与社会或群体的要求之间的关系会有不同水平的认识。由外界或自我对个人的否定性评价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消极的情感体验便是羞愧感,它体现了个体主观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成分,它反映了个体喜欢和接纳自己的正向情感体验,并且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增强自身的效能感和成就感,并采取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提高和维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20.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