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关注的是同一问题域的两个不同方面,再加上作为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市民社会,事实上它成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重要立论依据,故而,立脚点的不同并非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理论分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理论分野在于其哲学立场、观点及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超越在于: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变革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由直观的理解转变为实践的理解,引起了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上的变革,从旧唯物主义进入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仰海峰 《教学与研究》2003,12(12):35-39
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 ,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科学分析 ,更是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批判。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使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一致 ,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批判意蕴 ,并将自己的批判理论与伦理道德式的批判理论区别开来。因此 ,将马克思哲学形而上学化 ,以求获得新的理论批判张力 ,是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代表哲学理论的两种倾向,前用形式说明质料,后以质料解说形式。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生活唯物主义,它是世界观而不是哲学,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生活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图景初步呈现在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在这11条的《提纲》中,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新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区别,对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和理论特色做了扼要的阐发。《提纲》精要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之"新"的8个方面的表现:即对"外部世界"有新的理解,对唯物主义的"物"有新的解释,对认识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有新的判定,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新的思考,对宗教问题有新的发掘,对人的本质有新的界定,对哲学的立脚点有新的认识,对哲学的社会功能新的推进。只有回到马克思,重新研读理解马克思的原著文本,才能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真正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来。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扬弃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地超越自我而完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以感性活动为原则的新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达到了感性原则和活动原则的统一,既坚持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优先性,又批判地拯救了黑格尔的"活动"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立脚点上,从人的感性关系存在出发,感性活动就势必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同时,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本质地要求感性活动原则的出场,因为只有感性活动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自身的历史性和自我批判本质。改变世界的诉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致的。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8.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11,26(1):41-45
马克思哲学由于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增添了为旧唯物主义所不曾拥有的辩证性内涵、历史性逻辑、人类学思想和实践性本质,因而成为最具科学性、革命性并在实践基础上获得内在统一的现代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恩格斯与列宁出于特定历史原因对唯物主义一般原则及其认识论基础的捍卫与发展,在他们关注的主题及思维方式上与马克思哲学的确存在差别,但这并不足以表明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哲学做了退行性理解并使之近代化了;他们基于反驳特定论敌的现实需要,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方面或者那一方面内容提到首位并加以强调,也不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取舍,而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性本质与实践性品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方向,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多重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这一统一不但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将马克思的全部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因而仅注意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和科学性一面,因此不但割裂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而且将1984年前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大量探索排斥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数十次称谓自己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指称的仅仅是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唯物主义的经济学和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界在于,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同时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有所区分,且主动从思维科学、技术工艺学等领域退却下来;而专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领域。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哲学观,所面对的不是先在的自然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通过实践而改变了的世界。作为价值观念理解的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只能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精神,表现在不同时期所创意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中。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新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产生了对其哲学实质的许多不同理解,但这些理解都尚欠准确。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在于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对象、"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脚点、实践观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四方面的客观物质性、人本地位和科学性证明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就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 ,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多重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这一统一不但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一起 ,而且也将马克思的全部著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 ,因而仅注意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和科学性一面 ,因此不但割裂了 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 ,而且将 1845年前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大量探索排斥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外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科学实践观。在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石、原则和出发点,提出和贯彻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更重要的在于自觉地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扬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分别用实践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来称谓新唯物主义哲学,显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或侧重点理解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哲学观、自然观和历史观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唯物主义”。《反杜林论》和与之相一致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表达的只是马克思的自然观,它们与马克思哲学的整个体系并没有什么相违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现哲学方法论的变革,并不是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说的那样,将否定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消除了机械性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然后将其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建构了科学的实践观,既深化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又创立了一种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面对生活世界的方法论,形成马克思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分析方法,把历史和时间概念输入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实践”的含义,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其它唯物主义区分开来,陈述了三个观点:第一,马克思的实践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第二,马克思的实践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和物的实践;第三,马克思的实践是历史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存在原则性差异,并由此推论出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则退回到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去了,这样的“差异论”缺少文本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共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的哲学不是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差异,而是基本哲学立场、观点、方法一致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工、视野和关注点的差异和互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把自己在社会历史观中的革命变革所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阿基米德点",既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根本变革的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根本旨意所在;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