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萌文化"是当前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形态,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是对当前主流文化的抵制与反抗,在当下的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宝宝"、"亲"、"人家"等一系列词语的使用,或者是在一句话中语气的变化引起的"卖萌"式撒娇,还是当下大行其道的萌商品。都促进了"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一定范围的普及。因而,厘清"萌文化"的特征及其流行原因,以及现在对"萌文化"采取接纳态度并会在现实交际中运用"萌文化"的"社会阶层",这些对于"萌文化"更好的在主流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星罗棋布的首映礼到豪华的电影院,从追捧明星到恶搞台词,作为最具量贩价值的软性商品和社会亚文化,以及影视、资讯等流行文化正对在校的"85后"、"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婚恋标准、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本文以时下流行的文化符号为样本,解析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曲萌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颇为流行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它涉及多种领域,如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作为总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一...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角的认知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主要在人类学领域首先开展,其认知人类学分支成果较为显著,并在理念和方法上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中的"文化革命"。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心理学分别针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文化色盲、文化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等局限,对文化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目前人类学和心理学进一步互动,关注情境认知,因此今后应继续借鉴人类学文化研究的长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民族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新疆师范大学南疆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他们的语言使用现状,结果分析反映出该群体主流文化适应度不高的问题。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教育、政策引导、心理辅导、提供学习、生活帮助、培养国家认同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到精神分析,主流心理学在理解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时,显得贫乏和无力,面对现代人道德迷失、生命失重,主流心理学难以回答。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超出了人本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性的狭隘理解,把对人性的理解带到一种宏大的范围,弥补和校正了传统心理学之不足,并整合了其有价值的东西。使得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的,但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信念和价值观,又重新受到了心理学的关注。笔者通过对主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反思,得出如下启示:(1)心理学对人性研究和理解应遵循下列模式:最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中性的一面-健康高级的一面-超个人的一面(最健康高级的一面),(2)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应融合东西方人性观。(3)超个人心理学忽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属于理想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洪堡特研究的文章多数是从语言与民族、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文章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对洪堡特语言理论中的"语言观"进行解读,以便对洪堡特的"语言观"有种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朴素的文字渲染了爱情的主旋律,成为烂漫在高原上的文化奇葩。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独具特色的"花儿"艺术也受到国家和学界的重视,它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从美学的角度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进行探究,对其美学特征做一个初步分析,从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切入口展现"花儿"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因此网络用语逐渐流行,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新近网络流行语"给力"的特征,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给力"这一流行语及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苏焘 《天中学刊》2011,26(1):101-103
"李白文化现象"意向世界的构筑,折射出传统文化心理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内蕴的"道"与"人"的深层矛盾,并成为李白文化现象延续和演进的内在动力。近代社会李白文化现象内涵的新变从侧面透露出传统民族心理结构的现代转型轨迹。与读解传统"李白精神"的当代意义不同,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价值体系中的李白文化现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重构、文化意识的多元现状和潜在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妍  白亮 《民族教育研究》2009,20(6):104-108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传统为心理健康的理解和测量制定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是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反思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否具有文化普适性,文化与心理疾病有什么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尝试减轻心理痛苦的手段是否植根于文化之中。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思考,试图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文章从自我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职业规划、时间管理以及行为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当代"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特点,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效提高和改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源头为何非正源—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历史反思的视点出发,分析了教育心理学诞生之际中西方社会背景的差异,并着重从影响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直接因素-哲学思想、主流文化取向、民族心理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方面探讨中西方的差异,找寻教育心理学最先诞生于西方的原因以及对发展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主要形式,并从生理学、社会性及心理因素三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以佛教与基督教的东传策略为借鉴,从两者对待主流文化的态度、传播内容的选择和传者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挖掘其对孔子学院西传的启发价值。本文认为佛教所走的文化适应之道更有利于汉学与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学传播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以我异补其缺"精神,以"适应"之道,传"理"之道,树"形"之道实现西学的包容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青年农民工自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进行了分析汇总。结合富士康跳楼事件,提出了缺乏自我价值认同、自我角色混乱、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及"维特效应"与青年农民工的自杀密切相关。预防青年农民工自杀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心理卫生中心等机构的通力配合。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不同于传统主流心理学,而且过分夸大了二者之间的不同,甚至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反动,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本文就是从比较积极心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来说明积极心理学其实是对主流心理学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山寨在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青年中更为风靡。本文从山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入手,将山寨文化分为假冒文化和草根文化两类,并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深入分析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而提出对待不同类型山寨文化所应秉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王静波 《文教资料》2010,(36):247-250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具有鲜明特点的博客是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情感、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就大学生"博客"文化流行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以引起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作出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