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学科学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于生活。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能拉近自然科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还能利用生活化教学给学生亲近感、熟悉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内容采用"及"生活化问题探索"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51):179-180
科学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生活资源课程化,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既面向生活又面向科学。本文努力阐述怎么做"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实现科学教学"生活化",为学生高效的科学学习提供有益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刘四青 《考试周刊》2014,(98):48-48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结合,真正赋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为享受生活的过程。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教师"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探索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是学生开启学习研究科学大门的发力支撑点。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长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笔者从课堂导入、教学情境、课堂活动三方面简要论述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的创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施志锦 《成才之路》2009,(13):74-74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拓展生活化作业素材三方面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乔加敏 《考试周刊》2013,(25):93-94
英语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科学教学变得生活化。但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仅仅将学生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中,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的活力和生机。因此当前小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学的生活化程度,通过生活知识和素材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掌握的语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从丰富生活化的英语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化的英语课程资源、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营造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提倡在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教学手段的生活化,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生活案例,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书本知识与生活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联系起来,建立合理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的构想是:一、"生活即教育"——英语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1.
德国青少年科学教育主要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学校之外的科普教育。学校科学教育在目标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上课程趋于综合,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德国在全社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让科技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2.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ives of women science teachers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ways in which women became ‘knowledge purveyors’ and to reflect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challenged contemporary boundaries about what science women should know. An analysis of the life of a woman science teacher who was also a ‘professed’ religious illuminates the complexity of a professional life shaped by an overlay of vocation and employment. Mother Bernard Towers's teaching life extended over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science teacher she was influenced by changing understandings of the gendered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environment in which she lived. At the same time she challenged contemporary constraints o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to girls, helped her pupils gain access to high‐status ‘hard’ science options and expanded the kinds of science that they could expect to know.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正在优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大数据技术的辅助,高校课程建设也随之做出了改进。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授课期间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诸多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课程的掌握程度。通过逐一举例说明,对数据分析技术在网络授课中的应用及其辅助能力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强调了数据分析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宝来  王立国 《教育研究》2005,26(12):38-4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推展,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时代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关注、关怀、关爱师生共同的生活、生命成为教学论研究的主题和重心,未来的教学论研究将在研究理念、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的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潜藏的教育资源(歌谣、谚语、书画、工艺品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以及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也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幼儿园的活动相结合,对构建具有可行性、可推广性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合法性走向合理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教学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开展教学研究。但在现实中,当前的教师教学研究却表现出研究方法的机械化、研究成果的形式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等“不合理”的特征。教师教学研究既不同于教育理论者的研究,又不同于经验总结和工作报告,它具有实践性、价值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应通过反思性教学、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与专家或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等方式来进行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宋秋前 《教育研究》2005,26(6):74-78
针对过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学预设等弊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实践中出现了有些教师因滥用、误用探究学习或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而影响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现象,为此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论的成熟和发展 ,离不开教学研究方法论的突破与创新。以人为对象的教学研究 ,科学技能传承应归结为全面发展原则下的个性创造力的培养 ,体现为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与价值关怀。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方法论的构建 ,其哲学基础应进一步加强 ,研究方法多元并举、优化选择 ,研究手段现代化 ,价值标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教学研究者应自觉地强化现代学术的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 ,及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history of science is a potential resource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eachers do not have a tendency to us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ir lessons. Studies showed that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should be adaptable and consistent with curriculum. This study purports to examine the alignment betwee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curriculum in the light of the facilitator model on the use of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and to expose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prepar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is purpos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as employed. Codes and themes were defined beforehand, with respect to levels and their sublevels of the model. The analysis revealed several problems with the alignment of historical sources for the physics curriculum: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scientists’ personal lives, the difficulty of linking with content knowledge, the lack of emphasis on scientific process in the physic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between chronology and sequence of topic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scientists’ reasoning.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analysis,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use original historical sources; educators were needed to simplify historical knowledge within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There is a need for historical sources, like Harvard Case Histories in Experimental Science, since appropriat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o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an only be obtained by simplifying complex information at the origin. The curriculum should leave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ors interested in history of science, even historical sources provides legitimate amount of information for every concepts in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致使中小学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发生脱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理念上,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内容上,超越科学世界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上,建构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课程实施上,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要关心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关注学生的价值与需要,关怀人的现实与理想,彻底改变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