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俊杰 《天中学刊》2003,18(3):49-50
“买假索赔”者应当认定为“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且不应当以购买商品数量多少界定其是否为消费者。欺诈行为不应以故意实施为前提,只要经营者有过错,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有权取得双倍赔偿。  相似文献   

2.
惩罚性赔偿在我国产品责任中的引入,为充分保护受害的消费者的权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法律后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经营者对产品的局部欺诈行为为法官进行法律的实用提出了新的难题。有鉴于此,特对产品的局部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削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其目的除惩罚和制止不法行为外,还有就是鼓励消费者同欺诈行为作斗争。欺诈以是否足以误导一般消费者为成立要件,并不要求有实际损害结果,也不必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问题。即使“知假买假”,经营者也构成欺诈,消费者也应受法律保护。同时,为了对欺诈行为形成有效制约,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标准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消法》具有公平价值和秩序价值,“王海现象”是一种同欺诈和假货斗争的符合《消法》价值的行为,因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适用《消法《消法》第49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周秋玲  瑞明 《考试周刊》2007,(21):112-114
惩罚性赔偿金俗称加倍赔偿金或额外赔偿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过其实际损失之外的赔偿费。我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确立,始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它突破了我国民事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加重了对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适用中引发出一些重要概念、术语理解的争议,诸如“欺诈行为”、“消费者”、“增加赔偿”等等。“欺诈行为”应是故意而为之,在认定时适用过错(故意)推定原则;界定“消费者”应从行为目的去考察,看购买、使用或接受服务是否为生活消费所需。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质,以正确地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确立的惩罚性赔偿责任为中心,通过分析惩罚性赔偿的概念、法理基础、功能及我国惩罚性赔偿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1.进一步明确《消法》中关于消费者定义的解释。2.扩大《消法》第49条“欺诈行为”的适用范围,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举证责任。3.合理计算惩罚性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对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做出规定,在运用该规定要求经营者支付"双倍赔偿"时,必须满足四个构成要件:其一,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其二,经营者须具有欺诈行为;其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要求消费者受到损失;其四,消费者提出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请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大对相对于经营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保护,修改后的消法赋予了消费者在非传统的销售方式中缔结的商品买卖合同在一定期限内的反悔权。消法所确立的消费者反悔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销售方式,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行使方式,并且受到一定期限的限制。区别于约定解除合同,消费者反悔权是法定的合同解除权,并且是一种形成权,有利于真正实现合同的实质自由。  相似文献   

9.
<消法>具有公平价值和秩序价值,"王海现象"是一种同欺诈和假货斗争的符合<消法>价值的行为,因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适用<消法>第49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消法》已经颁布了12年,但是经营欺诈消费的行为依然存在,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消费”概念的不同认识,导致相同情况不同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消费受到精神损害在《消法》中找不到赔偿依据,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运用《消法》还得不到很好解决。本将援引案例对消费权益的保护进行分析和探讨,为维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做一点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王海现象,即“知假──购假──打假加实惠”。王海不是刁民,他是以“知假──购假”来达到打假的目的。有意识地卖假货的商家,应称为习商。王海不同于索赔的普通消费者,这并不能成为剥夺他向售假商家索取加倍赔偿的权利。王海应该得到“消法”的支持和保护。王海的经济收益与打假是无法分开的,不能要求他的行为动机纯正到排除任何个人利益的追求,同时又希望获得令知假售假者震惊的打假效果。在市场经济中要支持弱者保护自己的权益;王海现象突出地暴露了我们的销售文化的大缺。  相似文献   

12.
现行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中的量化法起源于美国人加菲尔德创立的引文分析技术.但该技术在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的运用中被误读,并出现了将量化由一种单纯的学术评价手段延伸到其他与大学教师有关的非学术领域,进而对大学教师生存境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的量化"弥散"现象.过度量化滋生了学术殿堂上的"第四种人",刺激了"学术泡沫"的膨胀,并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术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同时它又反作用并修饰这种特定的环境。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在跨文化的广告交流中必须寻找目的论和广告翻译的有效切入点。在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商业行为中引入“目的论”这一概念,不仅是要向消费者展示商品,更是要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并最终能够成功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将“目的论”作为控制整个翻译过程的首要准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师德”作出了新的解释,并进而提出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为己而学”,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准,这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二是“寓身教于言教之中”,教师的讲授,不仅传承学问,而且展示人品,变课堂教学为立体式教育,使学生在受知同时,得到“师德”的浸润,从而益智增德。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语言.运用朗读法进行普通话训练,可依据教读、齐读、辨音读、表演读的训练方法,分朗读--对话--讲述三步进行.同时要注重精讲与多读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文学是银幕上综合艺术元素的表现,因而,在进行电影文学剧本创作时,必须将综合艺术因素贯穿于电影文学构思。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角度,从“意念”,也正是有了这种综合艺术构思上的突破,从而使电影文学作品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董娟 《成才之路》2021,(15):18-19
“把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首先定性为社会人,他们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动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是“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理念。文章根据这一理念,通过对多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面向行动教学法”在高校法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从句法组配上看,"来"字概数结构有多种的表现形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只有三种格式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语义表达上,助词"来"的表义极其丰富,可以呈现"略多""略少"以及"左右"三种状态,但在现实话语理解中,又体现出"指多"的理解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