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黄河象     
这课的板书可以利用表解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讲的是二百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为什么能假想出黄河象的来历,这往往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借助这个表进行分析。从表中“‘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推测和想象”两部分中,学生可以分别从“时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们上课,一般按说文顺序教学。但有些课文,可以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不按课文顺序,大起大落,能出能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内容,对学习写作方法也有好处。《黄河象》一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再讲科学家们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最后讲化石被发现。教学时,可先讲发现化石,再讲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最后讲化石的来历。在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后,紧紧抓住文章最后两句“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课《黄河象》介绍了一具古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并根据化石及发掘情况假想了化石的形成情况。 《陕西教育》1992年第4期曾刊登一篇《黄河象来历的质疑》。我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黄河象》一文还有以下三处不妥。 一、黄河象的尾椎骨哪里去了? 课文在第一节着重讲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介绍化石完整是这样说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厘米长的末端趾  相似文献   

4.
《黄河象》一文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这是全文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展开讨论,了解  相似文献   

5.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6.
《黄河象》和《琥珀》(第10册)难点提示:黄河象化石与琥珀的形成都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作者根据化石想像出来的。作者是怎样想像的?他假想的根据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8.
《黄河象》系酷似说明文体的记叙文,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内涵。本课教学的着重点应通过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教学宜置于“四定”控制之中。一、定序控制。定序控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粗略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黄河象》一课采用了引叙故事的笔法,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形象特征,为黄河象的来历提供依据。第二段讲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第三段则交待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定序控制应把住这文路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清楚文章整体结构安排。 3.能口述重点情节。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1.课文写了几部分?怎样划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读写例话》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顾名思义,它就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所说的有针对性的紧要话。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1-在单元教学中,把例话作为教学典范,深入分析讲解,以期达到单元作文教学抛砖引玉之目的。例如,《黄河象》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交代清楚黄河象这一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的。在教学实际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一范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再仔细默读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明白黄河象化石保存完…  相似文献   

11.
《黄河象》(六年制十一册)主要讲一具黄河象化石及科学家依据化石而假想的这头黄河象的来历。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要训练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作文时把主要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设计二、课堂实录(播放《木鱼石的传说》歌曲。)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可能会发问:“石头怎么会唱歌?”“它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张锋的《化石吟》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板书课题。)师:吟:是古代诗歌的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什么是化石呢?你能给化石下个定义吗?(学生举手。)生1:动、植物死后,深埋在地下,地壳变迁,逐渐地形成了化石。生2:我查过资料,化石是经过自然作用,保持在岩石中的古代遗体或遗物。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知识非常丰富。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猛犸象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象》这篇课文,作者依据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一头黄河象的来历,向人们叙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完整的原因.其突出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生动的想象.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一、在作业、测试中进行过程观察 作业、测试等是教学的重要反馈活动,然而,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这些环节当作评价,特别是当学生的作业出现问题、测试成绩不好时,教师往往抱怨,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学生调研的意识下,我们把这些活动看成是一种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追问自己:今天的教与学的活动达到了我们教师期望的程度了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下一步的教学我们如何改进呢?我们的教学解决了学生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吗?  相似文献   

15.
《黄河象》(统编教材十一册第7课)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我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敦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重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黄河象》是六年制十一册第三组的讲读课文,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课文主要向人们叙述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为了讲清楚这两个问题,作者把叙述化石骨骼的完整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作为主要内容,作了重点叙述。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提出参加了几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陡然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绚丽多姿”了,极具观赏性。但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在“绚丽多姿”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无效或者低效。【案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在学生理解了12的含义后,教师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纸)折出一些分数,于是,生成了下面的教学活动。师:(课件出示小猴1子)分子是几?生:(齐)分子是1。师:分母呢?生:(齐)分母是小猴子。(听课教师中爆发出一阵笑声。)师:我们学过小猴子分之一吗?……【分析】这样的活动究竟是为谁而设计?听课教师的笑声是喝彩,还是喝倒彩…  相似文献   

18.
范华姿 《考试周刊》2013,(14):82-82
<正>"唉,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不少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我们的学生笨吗?不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智商更高了。那是我们的老师不会教吗?也不然,对于大部分老师,我们相信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是没问题的,教法的运用也是自如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我认为:那是因为40分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黄河象吗?黄河象是3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剑齿象,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象,由于发现于黄河边,研究人员就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俗称黄河象。  相似文献   

20.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