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制小语九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赠汪伦》,是李白游览桃花潭时赠给他的朋友汪伦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他和汪伦的厚意深情。诗句意思较浅,学生不大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首诗画意很浓,想象因素丰富的特点,把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这首诗生字、新词易解决,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2.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语第九册中的《古诗三首》(白居易的《暮江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读了使人感到意味隽永,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欣赏。  相似文献   

4.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一、导入新课1.说起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可  相似文献   

5.
无心插柳     
周国霞  施本银 《师道》2005,(7):29-29
《赠汪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语第十册教材的一篇课。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读来亲切感人,情深意浓,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  相似文献   

6.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历来脍炙人口。多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汪伦是何等人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都写道:“据说是泾县桃花潭的农民”…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更加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大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此为诱因,便萌生了师生换位的想法。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赠汪伦》是一首语言质朴自  相似文献   

8.
《赠汪伦》是一首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名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份真情呢?我想首先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备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则讲述《赠汪伦》一诗来历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改写 大家都熟悉《赠汪伦》这首诗,可是你们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唐朝有个书生叫汪伦,他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一个小镇上。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只是无缘相识。  相似文献   

11.
盼盼:你知道李白写过一首诗,名叫《赠汪伦》吗?园园:知道。不就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吗?盼盼:背得不错,考你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园园:太简单了,“深”的意思是“由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的距离大。”我想起来了,这首诗是说李白和汪伦两人的感情深,对吗?感情深的“深”可不是这个意思了。盼盼:对!刚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用的是本义,而感情深的“深”用的可是引申义,是说“深厚、密切”。在杜甫的《羌村三首》中的诗句“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中的“深”也是这个…  相似文献   

12.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13.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5.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很著名的一首赠别诗,我从小就能背诵。但在背诵时,却不曾有所怀疑:李白对汪伦的感情真的比千尺潭水还深吗?直到以后读了《李太白全集》我才明白,李白对汪伦哪里有什么真感情  相似文献   

16.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传统诗歌教学——朗读、字词解释、串解全诗这三步曲,学生早已感到乏味。因此,教这首诗时,我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效果很好。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唐代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十分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与人品,很想结交李白。但自己怎样才能将闻名天下的诗仙请到家呢?他左思右  相似文献   

17.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传诵,堪称赞颂友谊的不朽之作。然而,也就是这首诗,人们对它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修辞手法争论不休。笔者在此略陈管见,望  相似文献   

20.
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学习是学习理论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极大。这其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对陈述性知识学习提出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对原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册课本中《古诗三首》中的《赠汪伦》一节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期待对教师有一些参考价值,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种学习理论,更科学地运用它们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