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依据应激理论、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理论,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运动员运动疲劳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63名一级以上优秀运动员进行调查,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法)。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与运动疲劳程度密切相关,且多数因子之间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运动疲劳中的体力(情绪)耗竭是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因子;年龄、运动等级、经济条件、领悟家庭支持和心理健康是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的重要预测因子;社会支持是训练应激过程中重要的外部"缓冲器",其中领悟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起主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验等方法,探讨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各因子状况,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的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各因子差异以及人格特质各因子与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的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人格特质的部分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其部分因子能够预测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正念训练对射击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旨在为射击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调整及提高运动表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4名具有心理疲劳的青年男性射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7周的正念训练干预,对照组在同时间里聆听自己喜欢的舒缓放松的音乐,对两组运动员干预前后的心理疲劳状态、正念水平和接受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正念水平和接受水平组间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运动员干预前后比较,心理疲劳程度、正念水平和接受水平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运动员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心理疲劳程度的三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正念水平的五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接受水平得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实验组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得分和接受水平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正念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训练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开放式问卷,对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应激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应激水平不高;家人支持与家人不支持的运动员和主力队员与非主力队员在应激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日常生活维度上,不同训练年限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运动员的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认识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特征,为科学训练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意志品质进行量化研究。结果:不同性别运动员意志品质在坚韧性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女运动员好于男运动员,但在其他4个维度与5个维度总分上,两者之间不具有明显区别;不同年限冰壶运动员在意志品质果断性和坚韧性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各维度不同训练年限的多重比较发现,低年限组与中年限组在果断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果断性、坚韧性和主动性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上与与高年限组存在显著差异,中年限组与高年限组在坚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坚韧性是高水平冰壶运动员在意志品质方面的特有属性,高训练年限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整体情况好于低训练年限运动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在比赛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谭先明编制的运动员应激量表,对体育院校的网球运动员进行心理应激的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运动受伤、比赛失利、环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和内外压力等6个维度(45个子项)的应激源对被试者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网球运动员的总体应激在运动等级上有显著差异,在性别上有无差异.在性别与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只有因子"内外压力"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且男子高于女子.运动年限与运动损伤应激成线性关系,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注意排解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减少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7.
采用心理测量法,运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黑龙江省队16名冰壶运动员进行测试,探讨运动员性别、垒次、运动等级等变量与认知特质焦虑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关系.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冰壶省队队员整体焦虑情况接近中等偏上;男队员对方实力焦虑得分高于女队员,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垒社会评价焦虑得分最高,二垒、三垒竞技水平发挥焦虑得分最高,四垒比赛准备焦虑得分最高;竞技水平发挥焦虑、对方实力焦虑及受伤焦虑是影响冰壶运动员的主要心理因素;文化水平、运动等级、参赛经验和训练年限对运动员的认知特质焦虑均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运动智能结构的测量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初步建立运动智能结构的测评量表,内容分为运动想象、运动注意、运动感知、运动思维和运动记忆能力等5个方面。随后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水平及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在运动智能结构上的差异现象。结果表明:运动智能结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不同性别、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智能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的运动智能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运动智能结构的认识,以促进运动员智能水平的发展,并为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赛前焦虑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吉首大学健美操运动员进行测试,发现运动员在社会评价焦虑、比赛准备焦虑、失败焦虑、对方实力焦虑因子上得分高于常模,并在社会评价焦虑、失败焦虑因子上出现显著差异,在对方实力焦虑因子上出现非常显著差异.根据测试结果,对运动员在比赛失败、比赛的心理定向,内外压力方面存在的过度焦虑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结果表明: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提高了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焦虑调控能力,为其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冰壶运动员自信心状况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自信心状况在性别上男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分均比女运动员高,并且男、女运动员在特质自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自信心同样存在差异,健将级运动员自信心好于一级运动员,特别在运动特质自信和自信总分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运动员2010—2011年陆上训练和雪上训练(冬训前后)的注意力、应激、训练状态、赛前情绪4项心理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了解运动员的训练特征及心理状态。结果发现:运动员陆上训练和雪上训练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不同性别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心理状态呈现出不同特征;运动员的注意力处在一般水平,经过冬训注意力有所提高;经过冬训运动员的应激状态均有所改善,男队员改善明显,冬训后困扰男队员的主要为比赛所带来的压力,而女队员则主要为生活遭遇和运动损伤的压力。大部分运动员的赛前状态良好,一部分运动员存在轻、中和重度的心理疲劳。结论:对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进行心理状态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对运动员采取的心理调节策略、方法应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四川省散打队五名队员为对象,采用追踪实验法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生理生化和心理等指标和手段,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进行综合科学监控。研究结果认为,将整体监测与个体监测配合运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可靠手段;而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综合监控,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生理生化指标或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Sleep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for athlete recovery due to it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torative effects, yet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habitual sleep/wake behaviour of elite athletes.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habitual sleep/wake behaviour of elite athletes,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sleep between athletes from individual and team sports. A total of 124 (104 male, 20 female) elite athletes (mean ± s: age 22.2 ± 3.0 years) from five individual sports and four team spor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sleep/wake behaviour was assessed using self-report sleep diaries and wrist activity monitors for a minimum of seven nights (range 7–28 nights) during a typical training phase. Mixed-effects analyses of variances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leep/wake behaviour of athletes from two sport types (i.e. individual and team). Overall, this sample of athletes went to bed at 22:59 ± 1.3, woke up at 07:15 ± 1.2 and obtained 6.8 ± 1.1 h of sleep per night. Athletes from individual sports went to bed earlier, woke up earlier and obtained less sleep (individual vs team; 6.5 vs 7.0 h) than athletes from team sport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athletes obtain well below the recommended 8 h of sleep per night, with shorter sleep durations existing among athletes from individual sports.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高水平运动员的组织性应激影响因素,从组织层面更好地关注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降低组织性应激对高水平运动员操作成绩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6名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性应激反应进行深度访谈,使用内容分析软件QSR NViovo 11.0对采录的运动员谈话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组织性应激影响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个人因素、领导因素和团队因素等4类;其中领导因素(116)是运动员组织性应激的最大应激源,其次是团队因素(114)和环境因素(112),个人因素(58)最小;在二级指标中,教练员因素(96)对运动员组织性应激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氛围(50)和选拔机制(43)。因此,呼吁运动队管理者、教练员等重视组织层面给运动员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建议运动心理工作者就运动队组织性应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大对运动员组织性应激的关注和调节,促进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多冬季项目都具有比较高的损伤风险,如单板滑雪、高山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等。如何帮助这些高风险项目的运动员应对运动损伤的挫折和康复治疗的挑战,是备战北京冬奥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介绍了心理保障团队如何帮助一位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受伤运动员LGZ应对康复困难并重返国际比赛的心理康复历程。基于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为LGZ的心理康复训练制订了三重目标:1)减少运动损伤的心理应激,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尽早回归正常的训练和比赛;2)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平稳的心态参加训练和比赛;3)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不断完善自我,促进终生发展。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历时1年的心理训练中,共对其进行了5种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支持、实施表象训练、开展心理讲座、制订比赛预案和提供心理咨询;还通过心理测试来监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并采用运动员个人评价、主管教练评价和竞技比赛表现来评估心理训练的效果。在为期1年的心理训练结束时,这名运动员逐渐克服了运动损伤所带来的焦虑,建立了伤后康复的自信,提高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平昌冬奥会上取得了她个人的最佳成绩,获得了冬奥会奖牌。这一案例提示我们“术道兼修”的心理训练具有一定成效,也带给我们许多反思。  相似文献   

16.
我国马术运动员速度感测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术运动员速度感进行测评,为我国马术运动员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马术运动员心理诊断系统》对28名运动员(其中包括6名国家队队员)进行了4种实验条件下的速度感测试,并对其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小球在变速运动条件下运动员速度感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匀速运动条件下的准确性;在设置距离相同时,实验小球匀速运动使速度感准确性高于变速运动时,短距离速度感准确性高于长距离时的准确性;国家队队员速度感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一般队员;实验小球无论在何种空间倾斜角度运动时,都会影响速度感的准确性,但是不同倾斜角度之间差异显著;马术运动员速度感准确性受其运动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the stress–injury model (Williams & Andersen, 1998), personality factors predisposing athletes to elevated levels of stress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injury. As perfectionism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tress, it may be one such personality factor. So far, however, no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injury utilising a prospective design.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 and injury in 80 junior athletes from team and individual sports (mean age 17.1 years; range 16–19 years) over 10 months of active training.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perfectionism positively predicted injury, but only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or. The likelihood of sustaining an injury was increased by over two times for each 1 SD increase in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 may be a possible factor predisposing athletes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injury.  相似文献   

18.
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渐进的,很容易被忽视,若出现深度的心理疲劳,不仅影响比赛成绩,甚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认为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复杂性与紧张性,训练内容的单调性,个性、情绪、注意品质等是引起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提出采用肌肉神经放松训练、注意营养补充,注意力转移、沉思练习,表象训练、情绪转移与情绪调控等方法促进运动员体力、脑力和心理恢复,避免深度的心理疲劳的产生,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优势和最佳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9.
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对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实施长期、系统的科学监测,以便在重大比赛前科学地调控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体育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研究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特点和规律。研究认为,1)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测包括身体机能诊断与监测、运动技战术诊断与监测、心理状态诊断与监测等多方面。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主要采用生理机能指标、血液指标、激素类指标、免疫学指标,结合训练过程分析训练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特征,准确地评定运动负荷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诊断主要采用影像测量与分析、力学理论分析、力的测量与分析等方法,对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技术优化,解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问题,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在优秀运动员心理状态评价上,根据运动专项的不同,心理状态诊断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心理与神经疲劳状态、注意力水平、专项认知水平、心理技能水平、比赛心理兴奋点的状况、团队凝聚力等;2)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主要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相应的训练计划,运动员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其竞技能力在比赛期间所出现的相对最高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竞技状态的调整研究主要集中在训练经验和实验测试两个方面。研究重点介绍建立个体最佳竞技状态模型、赛前运动负荷调整、合理膳食调配与营养补充、竞技心理状态调控等方法;3)中国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研究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注重优秀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形成科研团队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运动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排强强对抗中的心理储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归纳中国女排心理储备渊源、成效,论述心理素质训练理论和剖析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认为高水平运动队在建队和备战各种大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全程。从选材开始到以后每天的训练;从个体心理素质到全队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的心理储备能使运动队在关键场、局、分的比赛中做到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提出若干经实践检验,符合我国竞技训练和管理体制的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储备的内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