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兵 《现代语文》2009,(9):95-97
在语言使用中, "否定"是对现实或意愿的否定性表达,是习见的一种语法意义,存在于各种语言与方言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所使用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安徽无为蜀山片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既有普通话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跨语言对比研究表明:语序类型的差异性是人类语言差异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同一对比参数之下,有些语言之间就语序类型而言“志同道合”,有些则“分道扬镳”;在一些语言或方言中被认为是“顺”的语序类型,在另外一些语言或方言中则是“逆”的,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是对标准普通话而言的。文章以“荆州普通话”为例,对“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的共性特征、成因、性质进行了描写和阐述:都具有普通话声调,是“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的最基本的共性特征;方言干扰、错过语言学习最佳年龄段、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是“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是普通话的地域变体,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主力军;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普及”的普通话,只能是“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中,一个突出特征是语序和虚词对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作用。助词的使用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突出特征,毕节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发音接近四川、云南、湖北方言发音,与普通话相比,毕节方言体貌范畴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重庆方言中的疑问词“哪个”在实际语言活动中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相当于普通话中“哪个”和“谁”两个疑问代词的用法.本文将重庆方言中的“哪个”与普通话的“哪个”和“谁”比较,以总结出重庆方言的“哪个”用法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6.
西宁方言的程度副词“胡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跟兰州话、西安话比较接近。在语法上跟普通话,兰州话和西安话比较,则有一些特点,本文谈谈西宁方言里“胡嘟”一词。  相似文献   

7.
广州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大多将z-念成z-。这是语音规律和语言环境使然。建议将z声母引入普通话,以提高广州方言区“推普”的效率。提出“大普通话”设想。“大普通话”是标准普通话和各方言区普通话变体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浅谈“前后鼻韵母”的辨正卢宗元由于西宁方言的影响,前后鼻韵母的发音是整个韵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笔者愿就前后鼻韵母的辨正问题结合西宁方言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西宁地区方言前后鼻音同普通话中前后鼻音的差异。西宁地区方言中,常带有一股浓重的“鼻音味...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我们在高中开发建设"普通话与方言"校本课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普通话与方言"校本课程是集语言知识、语言规范、语言运用能力为一体的选修课,是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旨在使学生理性认识,掌握方法,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芜湖方言中,“哈”[xa]是一个特殊字,它能够出现在多种语境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除了与普通话一样的拟声词、叹词的用法,在芜湖方言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用法,有的能够与普通话对应,有的却无法在普通话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正是这类词体现了它独具特色的语义和语用表达功能.以此类独具特色的用法作突破口,可以为江淮官话的研究提供语言材料,更好地探讨语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西宁方言中SOV句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西宁方言中SOV句式,着重从历史、文化、语言本身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西宁方言是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九年七月,随着《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方法》的颁布,银元券被运到西宁,但直到九月初西宁解放前,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西宁分行一直未能“奉令发行”。西宁分行既未“奉令发行”银元券,又元“奉拨”的银元可供兑换银元券,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原因导致银元券在青海地区出现了这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虎台”遗址(亦被称作南凉“点将台”)是西宁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明清以来对其归属多认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子(其名虎台)所筑,通过实地考察和梳理河湟地区的文献资料,借助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西宁“虎台”遗址非南凉时期所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点将台”,而是汉至魏晋时期公共信仰建筑“祭祀坛”的历史遗孑.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8.
“V个X”结构在语法上是一个整体,内部有结构关系,外部有语法功能。论文通过对“V个X”结构中X、V的形类的全面考察,分析了结构中“个”的语法功能及“V个X”结构的内部关系、语法性质和语用功能,以求弄清该结构在结构构成上的特点,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南音"指骨"工尺谱和唱腔是南音中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工尺谱是基础,唱腔是在其基础上即兴润饰形成的.二者在节奏、旋律、反映方言字调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内在统一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文献的考据,训释"洋"字,重点在训释其"海洋"之意,并拟探讨"洋"之"海洋"意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原因。且通过"洋"之"海洋"意出现的时间指出古籍注释中的两处瑕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