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n—Sic/Ni—P复合电刷镀技术的研究,将纳米颗粒材料和复合电刷镀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配制n—Sic/Ni—P复合电刷镀液,优化普通电刷镀技术的工艺参数,制备含有纳米颗粒、性能优良的复合镀层,并分析该镀层的组织结构、显微硬度等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Ni-P-SiC化学镀工艺基础上,添加纳米尺寸的SiC粒子,采用超声波工艺分散纳米微粒,进行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探索最佳试验参数(镀液PH为6,温度为86±1℃,镀液中纳米SiC浓度为3g/L)的复合镀层在不同温度的热处理时对硬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电沉积法,在20#钢上制备Ni-纳米Al2O3复合镀层,通过将试验样片恒温25℃静态全浸泡在pH=3.5,NaCl的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中浸泡210h的方法。研究脉冲电流密度。脉冲占空比,超声波功率,纳米。Al2O3颗粒度等工艺参数对纳米复合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镀层表面形貌及测量复合镀层的断面厚度?利用理学D/max 2400型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镀层中含有第二相纳米Al2O3粒子。  相似文献   

4.
电刷镀技术是一项以机械设备维修为主要目的的表面工程技术。电刷镀单质金属镀层不能满足高温、重载、疲劳等苛刻条件下的工作要求,这限制了电刷镀技术的应用范围。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电刷镀复合镀层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传统的获得复合镀层的方法是在镀液中加入微米级的固体颗粒,如果将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理论上将可以大幅度提高镀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较低的表面能够减少海洋生物的附着,减少因海洋生物的附着导致的换热器、海水泵等设备输送管路堵塞及其他故障.Ni-P镀层具有优秀的耐腐蚀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低表面能Ni-P基镀层制备方法,利用聚四氟乙烯(PTFE)纳米颗粒的低表面能特性,实现了低表面能Ni-P-PTFE镀层的制备,并通过多层镀层结构提高了沉积过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344-344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所王强斌课题组与武汉病毒所纳米生物学实验室合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天然病毒纳米颗粒结构进行改造,实现了病毒纳米颗粒表面特异性功能化,并以此结构为支架,高效构建了病毒纳米颗粒内部包裹一个量子点、表面含有特定数目(1—12)的金纳米颗粒的三维离散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枉径为0.5μm Al2O3和粒径为44 μm的SiC粉末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Al2O3--SiC复合陶瓷,并研究了微米SiC顿枉的含量对Al2O3-SiC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样品的抗压强度,维氏硬度和体积密度等表征,得到如下结论:随着SiC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陶瓷的抗弯强度(115.02Mpa~65.27Mpa.)和体积密度(3.34g/cm3~3.03g/cm3)均下降;硬度有最小值(162.56Mpa)出现.  相似文献   

8.
外界条件转变时,可逆乳状液可在油包水乳状液和水包油乳状液之间可逆转化,目前最广泛应用于制备可逆乳化钻井液,针对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对"纳米二氧化硅与表面活性剂复合材料稳定的乳状液"的性质有一定影响。在乳状液稳定方面,改性纳米颗粒稳定的可逆乳状液稳定性高于改性微米颗粒稳定的可逆乳状液;在乳状液可逆转相性能方面,"表面活性剂/纳米二氧化硅复合体系稳定的乳状液"与"表面活性剂/微米二氧化硅复合体系稳定的乳状液"均能表现出较好的可逆转相性能。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32)
本文重点介绍了氰化物镀金、无氰镀金工艺,综述了每种镀金工艺的基本组成、镀金工艺参数等因素对镀层和镀液体系性能的影响。在无氰脉冲电镀金铜合金工艺中,镀层含有铜、金元素;镀层表面无裂纹,平整性好,孔隙率低,细致均匀;镀层耐蚀性强,结合力好,硬度高;镀液稳定性好,电流效率高。对相关镀液体系中金的电沉积行为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无氰电镀金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磁性纳米微粒(Fe3O4)作为受欢迎的功能材料,有磁性但易团聚,Si O2有效阻止了磁性纳米颗粒间的相互团聚,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硅壳的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增强了其亲水性,而且容易对表面进行修饰。本文综述以Fe3O4@SiO2为母核的功能化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其在药物靶向载体、细胞标记、核磁共振成像、固定化酶、工业催化、环境治理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西安理工大学蒋百灵教授主持的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镁基金属表面耐磨和减摩镀层的制备技术研究”获国际合作资助 ,研究经费 1 70万元。该研究利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 ,针对镁基金属的低熔点特性 ,研究在低温条件下镁基金属表面溅射CrAlTiN耐磨和Ti改性MoS2 减摩镀层的形成机理和力学行为 ,进而规范出高速滑动摩擦条件下镁合金制品表面耐磨和减摩镀层的制备工艺 ,为轻金属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优质的表面状态。课题国际合作方英国TeerCoatingsLtd承担多项欧共体离子镀领域的研发计划。代表性成果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设备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20钢为基体,依据SiC添加量的不同,利用高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备出Fe-25Al/7SiC、Fe-25Al/1 1SiC、Fe-25Al/15SiC三种铁铝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比较研究了涂层的抗冲蚀磨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涂层冲蚀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Fe-Al/SiC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抗冲蚀磨损性能,对基体可以进行有效的防护.其中,Fe-25Al/11SiC复合涂层的抗冲蚀磨损性能最优;在90°攻角冲蚀的情况下,涂层的冲蚀失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增强相SiC和CeO2的添加有效地提高了涂层的抗冲蚀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345-346
上海应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的方海平研究组与樊春海研究组合作,通过理论计算发现,把单层石墨烯放在金(111)表面形成的复合结构,可以稳定吸附DNA分子,进而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在实验上很好地验证了该理论研究结果。这一复合纳米结构因具有很好的导电性,有望在生物分子检测和纳米器件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由于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铁颗粒在电子、环保、生命科学以及机械等行业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液相法就是在均相溶液中,利用各种途径引发的化学反应,通过均相或异相成核及扩散生长而制备出粒径可控、分布窄的纳米材料。介绍了冷冻干燥法、电化学沉积法、微乳液法等制备纳米铁颗粒的方法以及液相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切削加工车床、工具显微镜、光切法显微镜等设备研究了SiC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的车削加工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尺寸越大,硬质合金和高速钢车刀后刀面的磨损速率越快;复合材料中SiC含量越多,刀具后刀面的磨损量越大;复合材料SiC颗粒尺寸越大、SiC含量越多,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越大;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加工复合材料时,硬质合金比高速钢刀具有更好的耐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表面活性剂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辅助低温水相法制备了氧化亚铜纳米颗粒,采用XRD、FE-SEM和UV-vis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VP的用量是获得高质量、单分散微纳米颗粒和形貌控制的关键。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溶液的降解为探针,研究了八面体形貌氧化亚铜在模拟日光条件下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蝉翼表面结构对细菌细胞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同时基于蝉翼表面纳米结构抗菌性,进一步分析了纳米颗粒与细菌之间的吸附力对抗菌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量子点是一类可发射荧光的纳米微晶体,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适用于抗原、抗体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免疫标记。近年来,糖类分子在免疫调节、防治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受到重视,而量子点表面修饰技术的进展,使其可便利地与糖类分子结合。本文将对量子点的光谱学特点、修饰技术,及其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以电化学沉积法在玻碳电极上修饰纳米金颗粒,以修饰后的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用于同位镀铋膜法连续测定水中铅的含量。在含铋的溶液中,采用示差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铅离子的浓度,考察电解液pH值、富集电位、富集时间及铋膜浓度对溶出峰的影响,优化出最佳实验条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金属离子浓度和峰电流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本法测定结果准确度,灵敏度较高,重现性良好,可实现水中微量重金属离子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20.
以高熵合金(Al Cr Nb Si Ti V)为靶材,Ar为工作气体,N2为反应气体,利用反应式直流磁控溅镀在硅晶片和车削刀具上制备高熵合氮化薄膜,探讨不同溅镀沉积时间对(Al Cr Nb Si Ti V)氮化物薄膜表层微结构及机械性质的影响。沉积薄膜中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浓度与高熵合金靶材相当。氮化物薄膜组织均匀、致密地附着于基材,薄膜表面为颗粒状组织。随着溅镀时间的增加,显示薄膜表面晶粒变大,薄膜沉积速率下降。应用高熵合金(Al Cr Nb Si Ti V) N氮化物薄膜镀层刀具干式切削S45C中碳钢圆柱工件时,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和刀具的侧面磨损显著降低。研究显示镀层可有效提升刀具切削效率,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溅镀时间30 min时,车削刀具的切削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