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杏林”与“杏坛”虽然都有一个“杏”字,但含义却不同。“杏林”代指良医。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以董在此修炼成仙,因称“董仙杏林”。此后“杏林”即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杏坛”则代指授徒讲学处。《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本是水泽中的高地,庄子寓言中的杏坛本非确指。后人根据庄子寓言,在山东省曲阜市孔…  相似文献   

2.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三册社会教科书中的《大教育家孔子》一课里,配有杏坛的彩图,并在彩图的右侧注有:杏坛——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实际上,在孔子讲学的当年,并无杏坛。现在的杏坛,完全是由后人制造出来的。孔子杏坛讲学之说,诞生于《庄子》一书中的《渔父》篇中。文中的有关记叙如下: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  相似文献   

3.
诗歌,为什么要在"诗"的后面加上"歌",是简单的重复吗?NO,司马迁在史记里写"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看来孔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还会抚琴弹唱,唱的歌就是《诗经》三百篇。  相似文献   

4.
孔子为整理《诗经》所做的工作,历来被称为“删诗”,考诸典籍发现,这种说法本于司马迁的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鲲"字之训释自古众说纷纭,把"鲲"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大鱼为目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然就《庄子》一书的文风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来看,把鲲解释为"鱼子"或"小鱼"更符合《庄子》"奇气逼人"的文风与庄子"齐物"的哲学思想。同时,从训诂学角度来说,"鲲"训为"鱼子"或"小鱼"也有一定的训诂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文学样式。《诗经》三百零五篇,篇篇都可合乐歌唱,所以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7.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8.
王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弦歌雅韵》一书收录了她整理定谱的100首琴歌,此书对促进琴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中收录的琴歌的表现内容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历史叙事中,舜是儒家德治理想的人格化身,德治离不开礼乐教化,舜歌《南风》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舜帝内圣外王的形象。中国史前时期的乐器出土较为零散,尽管无法得出虞舜时代就有八音齐鸣乐舞,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乐舞则为事实。随着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就有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群体规则或良俗,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弦歌的“乐合同”功能凸显。孔子对于弦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整部《诗经》都是弦歌的音乐作品,春秋时期的诗教、歌诗都是重要的教化活动,而春秋以后的文献则进一步阐发了乐教的社会功用,乐教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释“步琴”     
敦煌本《舜子变》:“儿忆阿耶肠断,步琴席上安置。舜子抚琴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敦煌变文集》129)席是膝之音借。“步琴”一语,治敦煌字义者未闻有说,今试解释之。《尔雅·释乐》:“徒鼓瑟谓之步。”郝氏义疏:“步犹行也。《文选·乐府诗》注引歌录有《齐瑟行》。行即步之意也。”揆之以理,鼓琴亦未尝不可曰“步”,然施于本句则与文意不合。按:此“步”字当读为抱(音bu),训为抱持义,“步琴”即抱琴。李陵苏武执别词:“按离琴而膝上。”李颀《听董大弹琴》:“日夕望君抱琴至”(《全唐诗》卷133,下同)。李白《山…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吾”与“我”同属第一人称代词。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吾”与“我”时,都作“同训互举”,不去区分其间用法的细微差别。早期的文人如章太炎先生在《正名杂义》里,也举《庄子》的“今者,吾丧我”一句为“同训互举”解。凡此,都不免给人有以偏概全之嫌。单就孔子的《论语》,其中有“吾我”两字之句则多达百余条,旁及他书,真乃“吾我”句多于牛毛也!经过互相比较,才知古人用此两字分别甚严且有规律。现略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14.
《庄子》之《逍遥游》与《秋水》中"海运"、"夭阏"、"旋"的释义,长久以来众说不一。考辨发现,"海运"不宜指"在大海上运行",而是指"海动";"夭阏"不应看作联绵词,而是类义连文,其义偏于"阏";"旋"非掉转义,宜理解为转变义。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对《庄子》的研究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研究著作.其中,“古史辨”派对《庄子》的研究秉承了该派辨伪的特点.文章把“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分为《庄子》的辨伪、庄子的考辨以及《庄子》中的老子与孔子三类,并以此来分析“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钱穆的孙女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她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回信说:"《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诵《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需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家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与班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司马迁著《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他字子长在公元前145年(一说13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约死于前90年。先世原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公元前二世纪后叶官太史令,有二十几年之久。父亲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能言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家之学的短长。所论六家要指,是继承了《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批判精神之绪余,并接受了《吕氏春秋》以后总揽百家语之影响的重要论述。父亲因职务上的方便,得以广泛接触古今典籍,并向往先人久绝的世业,重视孔子作《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志于历史的论述,但没有能及身实现这个志愿。司马迁答应了父亲,作为一个庄严的任务来完成遗志。后来写成了《史记》一书。  相似文献   

19.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20.
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运用了课堂小练笔这一形式,然而细细分析,效果不一。【片断一】师: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只表现高山流水,还表现了什么呢?钟子期又是如何赞扬的呢?(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