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部矛盾即内因引起的。这集中表现在两处:一处是在批判形而上学时,说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意思是说承认外力的推动是错误的。一处是在给唯物辩证法定性时,说唯物辩证法是“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并且认为形而上学由于否认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以上均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5、276页)。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都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承认了外因的“引起”作用,是不是就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下面我们用一些事实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们说文艺不能脱离政治,我们又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是不科学的。这两个命题是自相矛盾的,还是相辅相成的?我以为,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即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寻求统一,这个问题不难得到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一度成了文艺理论话题中心的“方法热”,现在似乎有些趋于冷清了。有人认为,这证明了“此路不通”,对文艺研究方法的更新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另一些人刚好相反,认为新方法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文艺研究中的地位,现在只需冷静的工作,拿出具体成果来。是耶?非耶?这涉及到了如何估价我国文艺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更新现状。下面的看法,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这场方法论的讨论有着不能低估的意义,它远远超过了以往的理论讨论仅在某些个别命题或概念上争辩是非的水平,而是直接对文艺理论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出了怀疑。它标志着文艺的理论意识已经步入了自觉的阶段,这是国内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理论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人们尽可以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用“范型”理论去解释科  相似文献   

4.
文学艺术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当前文艺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弄清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活跃学术空气,我院中文系于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召开了上述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在讨论中,大家对文艺是不是阶级斗争工具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刊登以下五篇文章,供同志们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于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比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说“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也认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其他的很多文学理论教材也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有极少数的教材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九八六年六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概论新编》(林焕平主编)就提出了“文艺的表现感情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规律问题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杂志1992年第10期,发表了程少堂等同志《“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一文(以下简称程文),并转载了潘懋元教授《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一文。这两篇文章解释说明了“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法的科学性、适用性,读后使人更清楚了此说其意,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在此,提出个人的几点粗浅意见与程少堂等同志商榷并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讨论教育规律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观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整体地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关系。教育现象不只是教育实践,还应包  相似文献   

7.
学会讨论     
到学校听课,常会看到如此现象:教师提出问题,或摆出矛盾现象,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分组后,或各说各理争做一团,或一二能人侃侃而谈,多人敬陪未座,三五分钟后,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再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讨论”任务即告完成。有人问我,这是讨论吗?答曰:然,然,非也。说它是“讨论”,因为从语义的角度说,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议论同一话题,都可以称之为讨论,且不论这种讨论目的为何、效果怎样,只要形式上交流了,对话了,你总不能说人家在唱独角戏吧?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的讨论并不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讨论式学习方式,因为,真正…  相似文献   

8.
一“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两半合起来才能说明文艺的本质,才能说明文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反映(再现)和创造(表现)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文艺的反映不是机械直观的,而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进行的。这样,文学艺术必然包涵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必然包涵客观事理和主观感情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艺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呢,还是主观意识的表现呢?文艺家进行创作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呢,还是从“社会心理”、“个人心灵”或现成作品出发?这是每一个文艺家进行创作前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文艺家和文艺批评家对此曾作过多方面的探索,提出种种解答:文艺源于“劳动”、“游戏”、“心灵”、“书本”、“生活”等等;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伦家沃罗夫斯基首先提出审美意识形态。上世纪 5 0年代 ,布罗夫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他说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 ,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1] 。”上世纪 80年代 ,中国的几位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那么 ,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吗 ?一、文艺不是意识形态若弄明白文艺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首先就要弄明白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媛 《甘肃教育》2002,(10):32-32
新生刚入学,在上第一节课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数学吗?”学生回答道:“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是数学。”“中午爸爸买了10个包子,我吃了3个,还剩下7个,这是数学。”……对于“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我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能不能没有数字,没有数学?”学生讨论后说:“生活中买东西,做游戏,逛商店等都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12.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典型的共性、个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等方面,对文艺典型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什么是文艺典型?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我国文艺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典型共名说、性格类型说、共性社会说、共性阶级(共性等于阶级性)说、个性与共性统一说,等等.这些论点,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未能准确地说明文艺典型的本质.“典型共名”说,把文艺典型人物所起的“共名”的社会作用误认为典型人物的共性特征;“性格类型”说和“典型社会”说,只分别看到了典型“性格核心或基本之点”和典型的社会本质.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典型的阶级本质.说“典型的共性等于阶级性”,虽然看到了典型的阶级本质,但说“等于”,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典型创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过去比较流行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说法,比以上诸说进了一步.这个定义说明了典型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典型形象的  相似文献   

13.
提问之美     
一、美在学生参与广泛有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雨果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是针对第19自然段阿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炉子怎么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提出的: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组织学生讨论后,一位学生认为“:像雨果这样的大作家,怎会语言啰唆?这不是多余的,可能在别的地方还保留着火种。”对于这种说法,只有1"3的学生表示赞同;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解释,认为“:从意思上来看是多余的,但这恰恰表现了人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的语无伦次或语言啰唆,也…  相似文献   

14.
《一件小事》是初中的传统教材,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很得心应手,两教时就完成了教学计划。正当我准备结束此课教学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他说:“课文中多处用了对比,那么老女人与车夫是不是自私自利与先人后己的对比?”经他一说,班内几个好动脑筋的学生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老女人是不是车夫的陪衬”“她到底摔坏了没有?”“车祸的责任在谁?”等一系列问题。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在我原来的教案的范围之外,是按照原定教案简单地以“不是重点,不必讨论”为由加以阻止;还是跳出原定框框,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由此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我想,同学们敢于提出疑问,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不能采取抑制的办法。再说,提出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文艺?什么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对于文艺理论中这个牵动全局的根本问题,解放以来文艺理论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是: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形象性是文艺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为了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一方面认真研究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艺思想,另方面又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普遍认识到关于文艺的传统定义,只把文艺看作是种认识,是个明显偏重于理智、客观、再现的定义,其严重缺陷是忽视了文艺的表情方面.而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西方近代文论中的“表现”论和“移情”论,则都从情感着眼来考察文学艺术.因此探索文艺的情感问题,对更加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不少同志已经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天邻居向我询问一件这样的事情:说他在家里与儿子玩小船模型时,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两个泡沫小船有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在物理学方面如何解释?是不是我们说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因为问题太突然我一时无言以对,只是告诉他万有引力不会有那么大,不能使两个小船产生明显的吸引现象。对  相似文献   

17.
学用结合     
阅历极深的父亲对儿子说:“现在社会对人不可全抛一片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既不能说你打算做什么,也不能说你不打算做什么。”儿子对父亲的教诲心领神会。没过多久,家里丢了三十元钱。父亲追问儿子:“家里的钱是不是你拿去花了?”儿子回答说:“这钱不能说是我拿的,也不能说不是我拿的。” 学用结合  相似文献   

18.
文学艺术是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或者说它的起源、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古到今,由中至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有道理,也各有偏颇。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等。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有“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艺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艺是一种美的教育文本”等等。其实,文艺的起源与文艺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结论也就不尽相同、多种多样了。对于这些玄而又玄、越说越复杂神秘的问题,专家学者也常常会陷入困惑、望而兴叹。对于普通的文艺“圈外人”呢?…  相似文献   

19.
<正>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是他在思考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所形成的基本观念。许多同志由此便认为,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是“反映论”。我想这并不符合实际。若说毛泽东曾强调过文艺对社会生活的积极能动反映,那也只是把它放在实践一元论的理论体系中。实践一元论,才是他思考文艺美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师:今天我们复习“汉字构成”。书上的内容大家都看过了吧?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书上说“休”是人靠着一棵树,意思是“休息”;那么“伏”是不是人枕着狗一块睡觉? 师:你认为“伏”也是会意字,这是对的。但它的意思不是人枕着狗睡觉,而是犬俯在人旁边,观察动静以效命于主人。因而“伏”的本义是“伏侍”(服事);至于“隐伏”、“埋伏”则是引申义了。 生:“江”、“海”既然都是形声字,它们为什么不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