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学的梦想”,是在我读了从文先生的绝大部分作品之后,对沈从文的作品及个体人格所作的抽象概括。从文的“诗学的梦想”,是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从文先生是一个钟情于抽象,耽于幻想的作家,他自称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他面对一派清波做的白日梦。他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的制作,离不了手与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中多次谈到他与楚王的“成言”。这应是屈原政治生涯和楚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屈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屈原作品研究的重要钥匙。遗憾的是,它为过去几乎所有《楚辞》专家所忽视。本文根据先秦历史文缺有关“成言”的性质,对屈原作品中有关“成言”的记述,进行综合考证,从而发现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主要是推行“奉先功以照下令,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变法”;屈原《九歌》是他“变法”中“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老舍认为这部作品是“最使他满意的作品”,原因是这部作品“没有什么敷衍的地方”,“思索的时间最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来”,是他“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去写的一部作品。节选部分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凭借平易生动、富有京昧的语言,真实地表现了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兼评案头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伟业的三部戏曲是他在顺治初期选择继续“隐居”或“仕清”的情况下写成的,它们是梅村体诗风格的延伸与拓展,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是其鲜明特征,反映了他极其矛盾的思想感情。他创作戏曲,借鉴了别人成果,也融入了他自己对戏曲乃至学的认识。同他的诗词一样,他的戏曲曲辞雅化,也是抒写性情的案头学作品,可以说是清初众多案头戏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2007,(5):26-30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乡土中国的化特征是用“礼”来维持固有的规则和社会秩序,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越了法律的威力。以此衍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给“礼仪之邦”的子民带来无尽的悲苦和无奈。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学家,他向这种“礼治社会”投下了重磅炸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揭示了礼治秩序对人的命运的设计,这些人在“礼”的重压下大都丧失了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成为“思想的奴隶”。这些作品中有被称为“投枪”“匕首”的杂,更有展示人物灵魂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7.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第一,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学之外,客观效果上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坛的挑战,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学的“刺激”、“干扰”、“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并以创作作出回应,这一观点是否妥当?第二,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相似文献   

8.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时,在复习材料中,毫不费力地就又找到了他的《远征》《永恒的坐标》《石筑的易经》《书海茫茫》《夜雨诗意》等。我惊奇地发现,文化文学界人士已经在引领青少年,让他们通过余秋雨的作品来回视中国的历史,回看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用小说、散文所营造的“湘西世界”,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沈从文1931—1933在青岛两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青岛,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创作、构思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且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洋 《教师博览》2008,(1):51-51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是名震天下泽被后世的一代文豪。著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他竟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也因此,他的作品遭到质疑,有观点认为以“莎士比亚”署名的剧作.其作者另有其人。不过,其身世的隐秘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猜想空间.就如同其碑文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对屈原的解读,历来不乏赞词褒语,或赞其绝世的文采,或赞其美好的人格,景仰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志向,歌颂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表扬他的忠君爱国,赞美他的孜孜求索,却很少有人从“抗争精神”这一角度来解读他。本文试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分析,论述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赞扬他的“革命性”,并表达对这一精神的无限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在老舍的作品里,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化反思,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明病的反思,《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明批判”还是“化反思”,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世界性与民族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姜友芝 《学语文》2011,(5):52-53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钱基博称他是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得其神理”,同时也尊崇唐宋诸家。他的著名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其中《项脊轩志》是他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鉴赏》2009,(7):50-53,109
查一路:安徽作家,《读者》等知名杂志签约作家、千龙网“特约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在《散文》、《读者》、《杂文月刊》、《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上发表、刊载的作品迭两千余篇。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电视散文栏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通过对魏晋至北宋诗歌作品的系统评论,疏凿微旨、泾渭分明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主观以“诚”为本,即“诚”是诗歌创作之根本;他主张以“雅”为准,即“雅”是诗歌风格之标准。  相似文献   

17.
1968年,川端康成因为他的小说艺术“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格的日本灵魂”获得诺贝尔学奖,获奖的三部代表作分别是《雪国》、《古都》、《千只鹤》。的确,这三部作品是川端康成作品风格的最好体现也即日本风格的体现,即“物哀”和“风雅”。但是真正体现川端康成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的,还当推他在晚年即196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睡美人》。《睡美人》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该书涉及道德中的色情问题,也正是如此,直到90年代,《睡美人》才翻译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艺术生命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艺术的标志是跨越历史语境的。即使作家已经逝去,他所描写的事件已经成为历史,其作品依然能够让一代又一代读者感动,这样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甚至是不朽的经典作品。这种作品不仅可以反复地为后世读者所阅读,还可以为研究者留下不断解读的余地,其中带有规律性的能够在文学史上“定格”的艺术经验,一经总结,就会成为当代文学思潮的镜子。  相似文献   

19.
受博尔赫斯影响的当代名作家格非把游戏介入到小说之中,构建了他的“迷宫小说”。本以他的作品《锦瑟》为例,着重挖掘了他的作品里关于时间和梦境的思考和诘问,以及因作品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美学色彩,兼论了《锦瑟》给时下写作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流泪的阅读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疏远甚至隔绝了泪水? 我记得那些曾经与眼泪伴随的阅读。为杜甫的“三吏”与“三别”,为窦娥感天动地的冤屈,也为那个可怜的孤儿凡卡,他将一封写着“乡下爷爷收”的信投进邮箱,天真地盼望着爷爷会来接他……不久前,为女儿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最后,小女孩冻死前在火柴的光焰中看到死去的祖母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