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朝国婚形态是东晋的继续和发展。门阀制度和人物风尚对南朝国婚影响甚大。南朝国婚和东晋时期一样重视门第等级和人物才能品性等素质,但南朝国婚婚选倾向荫华势弱之族和清虚退让之士。南朝国婚门第观与人物观的变化反映了门阀制度和门阀士族走向衰微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朝时期,皇权政治的强化、国婚士族的先孝后忠观和皇室内争决定了国婚士族政治作用的转型;国婚对姻亲士族门第存在双重作用;南朝外戚政治虚弱,不具典型。南朝国婚士族种种表现反映了门阀士族的相对衰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笔者研究两晋南朝士族婚姻问题的系列论文之二。运用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士族婚姻的两个原则是,不与庶族通婚,不与低等级的士族通婚,也就是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缔结婚姻。这种门第婚姻呈现抛物线形发展态势,西晋是其形成时期,东晋是其成熟时期,南朝是其衰弱时期。本文着眼于量的方面反映门第婚姻的具体内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到了唐代,随着旧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其对婚姻的维护更为重视,在婚姻上保持了婚姻重门第及婚姻论财的习俗,并以此来纯化旧士族的门第,维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士族一反常态,冷淡"国婚",使其与皇室在婚姻关系上的矛盾激化。唐王朝通过三次官修谱牒和下诏禁止卖婚、禁止一定范围内的通婚等措施,试图打破旧士族的婚姻壁垒,建立起与官品秩序相一致的通婚秩序。  相似文献   

5.
到了唐代,随着旧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其对婚姻的维护更为重视,在婚姻上保持了婚姻重门第及婚姻论财的习俗,并以此来纯化旧士族的门第,雏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士族一反常态,冷淡"国婚",使其与皇室在婚姻关系上的矛盾激化.唐王朝通过三次官修谱牒和下诏禁止卖婚、禁止一定范围内的通婚等措施,试图打破旧士族的婚姻壁垒,建立起与官品秩序相一致的通婚秩序.  相似文献   

6.
东晋皇室婚姻是东晋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东晋皇室婚选标准,皇室婚姻的特点及皇室婚姻与政治关系的进行探析,试图说明,在研究东晋士族婚姻和门阀政治时,皇室婚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士族以家族为单位加入,长期操纵政权,并享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特权和优势。由于婚姻能保证血缘的更替,它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士族的婚姻等级森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封闭的身份内婚,主要有与皇族的国婚和与士族的门第婚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9.
两晋南朝的士族在婚姻上推崇门第,把门第相当作为缔结婚姻的首要条件。士族门第婚姻形成的原因有三个,1)根本原因是士族门阀制度,它使阶级和等级地位相当的婚姻原则具体化为门第相当的婚姻原则;2)矛盾复杂、斗争尖锐的现实环境以及社会上重视门第的风气,促使士族在婚姻上慎择门第,以达到巩固权益和维系门第的目的;3)门第观念和崇尚门第的传统习惯对于士族门第婚姻的长期持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形成具有必然性,第二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存在具有必要性,第三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长行不断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余乐 《文教资料》2007,(8):113-114
阳翟褚氏作为魏晋南朝时著名的高门士族,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兴起与婚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门第婚姻的逐渐松动,阳翟褚氏和其他高门士族一样,难以避免由盛转衰的命运。本文就以阳翟褚氏家族的婚姻为对象来进行分析,并由此揭示其家族由兴盛到衰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渊源滥觞于两汉时代的诗歌作品。经过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反’复运用,到初唐时期,“列锦”已经发展出许多新的结构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词在唐代的发展,唐及五代词中的“列锦”在继承两汉以来的诗歌“列锦”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与词这种文体有关的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为了监管少数民族,在一些民族聚居的郡级单位设置杂号护军,主要有镇蛮、安远等护军,西江、南江、东江诸督护。在郡级设杂号护军始于西晋初期,晋末宋初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蛮族地区。梁、陈时期则主要置于岭南俚族地区。  相似文献   

13.
六朝会稽是与丹阳、吴郡等齐名的江南望郡,自孙吴至两晋,其政治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究其原因,不仅与当时政权的士族政治性质有关,而且与会稽郡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有关,尤其是大族势力。六朝政权对会稽郡的视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微妙的政治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地方政治对中央政权的影响。此期会稽郡政治地位的显赫,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唐宋江南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律学世家,同魏晋南北朝的律学世家一样,在立法、司法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起过重要作用。但唐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同魏晋南北朝有较大变化,因此唐代的律学世家又有不同的身份特征。该文考证出唐代五个律学世家,通过分析,知其已是儒家化的律学世家,他们不仅长于律,同时也精通礼,常据礼断案,又引礼入法.为唐律的儒家化贡献了力量。但唐代的律学世家,已不可能有魏晋南北朝律学大族的成就和表现。  相似文献   

15.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16.
承接秦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多强调和倡导重农。为缓解土地兼并,他们高度重视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推行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以保障重农政策的实施。同时还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织,赈济灾荒,大力兴修水利,努力提高和推广农业科技,使重农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并留下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历来关于金元词分期的若干看法,存在着共同的视界缺憾。考察金元词的演进必须注意到金元词与南宋词的共时性与互动性、王朝更叠带来的词坛新变、词人群体对词坛走向的影响以及词学观念衍变所起的作用。打破朝代分野,将金元词与南宋词置于同一层面进行观照,可将三朝词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由此可将整个金、南宋和元代词史划分为借才异代、气象鼎盛、遗民悲歌、延续传承和曲终奏雅五个阶段,勾勒这240年间词坛由蓄势、爆发,到略作消歇而又复振的演进轨迹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论《搜神记》中的婚姻状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志怪小说《搜神记》中,婚姻有三种状态,即缔结、存续或者破裂,分别表现为婚姻及时的伦理要求、秦晋匹也的夫妻关系以及劳燕分飞的最终结局,究其原因,无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相继定都建康,二百七十余年间仅梁元帝都于江陵三年。建康之所以成为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不仅由于它在地形、经济、交通等方面具备了建都的基本条件,更由于它在南方政权的整体局势中具有多方优势。孙吴建都的历史留予建康丰厚的都城资源,而建康的攻守形势又充分符合东晋对于都城的需求。由此,建康的战略地位使其再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中心,并在东晋南朝的递嬗中巩固了它作为都城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