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家,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的共同观点,但两家探讨生命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是“生”,首家生死观的重心是“死”。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对生死观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秦儒道生死观中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而不朽,死而不亡”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亡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现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生死有深度的理解,更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信仰和生命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庄子喜欢谈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懂得死,生就不成问题。读他的《大宗师》了解他的生死观:把困扰一切生命的痛苦——生死.定义如昼夜更替.不必好昼恶夜.生则重生.死则安死。其实庄子和儒家一样同属自然主义的态度,但从根本上说.儒家文化关怀人的现世生活——“乐天知死”。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先民对生命现象的思考,通过他们当中流传的“不死药”神话反映出来。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不死药”神话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少数民族先民辩证的生死观、生命观以及女性在生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的生命中所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成为许多哲人为之探索的要点。船山先生在批判佛教生死观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独到的阐述,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哲,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9.
通过生命教育构建现代生死观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眼前的天地之间,无数的生命体竞相创生、成长、发育,但同时也在衰老、枯萎、死亡。每个有正常寿命者,除必须面对自我之死的恐惧外,还必然要承受亲友过世的深重痛苦,这可以说造成了人生最大的不和谐。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提供给广大公众的生死观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战争年代中以“不怕死”为核心观念的内容与体系上,这已大大滞后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造成了现代中国人许多生死困惑,甚至严重的生死问题,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有必要通过生命教育来重构以“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及“由死观生”为核心价值的生死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魏晋士人的杰出代表,嵇康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所践行的仍然是儒家的生死观。他既珍爱生命,又超越了生命,既重视生,也不畏惧死。他以诗文、友情、音乐、养生铸就着自己厚重纯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报任安书》让我们正面感受到作为一代史官的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与名节中,司马迁选择了《史记》,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不朽理念.“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也就成就了他的永恒.  相似文献   

13.
七等生的小说《我爱黑眼珠》颇具争议,我们应避开知性与常识之自明,以形上超越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其实七等生以李龙第的故事寄寓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其一,生死观。即面对死亡,“向死而在”、“出死入生”的勇气与大智慧。只有把个人嵌入死的境界,才能使人从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中豁然醒悟,自由地开展自己最本己的能在,实现自我存在之价值。其二,生命时间观。在时间三相中,过去已不堪抚触,未来亦不可知,唯有当下一刻坚实而明亮,切断了“前”“后”两个向度的精神逃路,人应在当下本真的生命中担起自己存在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和死”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生与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所以,学前教育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生与死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16.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忽视和道德价值观的迷失导致青少年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学校德育重新关注道德的生命基础。庄子生死观的“齐生死”“保身、重生”“逍遥游”等观念,对学校德育改革有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生死观,一种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个人道德、个人气节的冰清玉洁以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生死观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是“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在精神尊严等方面忍受让人难堪的耻辱,这种生死观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含冤忍垢写作《史记》,正是对其生死观的躬亲实践。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人生遭际是令人同情的,他的生死观所包含的真理内容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