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四维度架构:个体技能、组织知识和技能、管理系统、价值观与规范,探讨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网络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语篇能力,就是运用有关语篇知识,对语篇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就是依靠上下文或情景理解篇章和通过衔接连贯、逻辑联系等手段组织篇章结构的能力.掌握并提高语篇能力,是提高英语阅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组织学习能力深入探究,认为组织学习本质上是知识在个体、团队、组织层之间形成的螺旋网络中交流共享的过程;分析了基于知识螺旋网络的组织学习能力提升机理,发现要提升组织学习能力,需改善知识螺旋网络的稳定性。为此,文章设计了知识螺旋网络稳定性算法与知识螺旋网络稳定性调节算法,通过算法分析确定出合适的知识调入比例,藉此来提高知识螺旋网络的稳定性,进而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详细分析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上升过程及其与知识创造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组织知识创造战略为导向,以开放式知识管理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由个体知识创造能力开发循环和组织支撑环境组成的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开发模型。  相似文献   

5.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四维度架构:个体技能、组织知识和技能、管理系统、价值观与规范,探讨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网络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能力构建的本质是企业内的跨层次知识活动,但很少有研究分析层次间的知识活动.在能力构建研究中需要利用演化理论来阐述层次间知识活动的内在机理,处于个体层次中的变异新知识会经过选择、复制和保留环节来进行演化循环,而它又是在知识转移、守门员机制、知识运转和结构嵌入主导下实现的.通过完成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间的跨层次转移活动,知识会进入到组织系统中并形成新的知识集合,最终实现能力构建活动.  相似文献   

7.
任荣  王涛 《软科学》2012,26(5):107-111
合作中企业提升能力的路径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企业与外部伙伴的知识转移,即正式契约下,企业之间在个体层、团队层和组织层进行外部的平行知识转移,一方企业的知识被转移到另一方;第二阶段是企业内部的能力生成,即企业通过内部知识的跨层次转移不断形成新的组织知识,实现能力的演化升级。组织学习模式影响知识活动效果,决定能力提升活动的效率。实证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更能促进企业内部团队惯例的形成,更有助于企业间个体层和团队层的能力转移。挖掘式学习更能促进企业内部组织能力的形成,对于企业间组织层的能力转移活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载体通信能力的知识服务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Proper和Bruza的信息栽体概念,从智力资源实体、虚拟资源实体、领域应用技术、协同服务技术等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现代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人和信息系统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载体的通信能力;人作为智力资源实体提供知识服务,需要借助合适的协作机制设计将个体认知扩展为群体认知,使个体的服务转化为"系统"的服务;基于虚拟资源实体的知识模式、基于领域应用的知识服务模式和协同服务模式分别从智能代理技术、本体与语义网技术、协同服务技术三个层面提升信息系统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户信息能力差异性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颖洁 《现代情报》2005,25(10):110-111,114
在介绍了信息能力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后,描述分析了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实际上是用户与信息双向建构的认知活动过程,从而把个体的认知能力同个体的信息能力相联系,并进而从认知心理学分析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的原因来分析解释个体信息能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对知识的需求,科技期刊应该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面向知识服务的需求梳理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分别从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信息挖掘和组织能力3个层面阐析科技期刊编辑面向知识服务的信息能力。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指通过分析稿件多维度信息生成立体、网状、互相关联的信息管理集约化平台;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指能够高效获取政策方针、相关基金等信息,并能够识别信息源、选择检索词、取舍检索工具、构建高级检索策略以及评价检索结果;信息挖掘和组织能力指能够从科技期刊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紧随国内外科研前沿和热点,获得所在研究领域的热点、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知识服务、前瞻性地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1.
论信息素养与知识管理素养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振领 《现代情报》2010,30(10):30-32
分析了信息素养内涵与标准研究,探讨了知识管理素养研究的内容。从技术需要、研究对象、法制道德3个层面阐述了信息素养与知识管理素养的联系;从研究内容、技术需求、培养起点3个视角探讨了信息素养与知识管理素养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是科研实践、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设计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该量表由33个题项,4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组成。对信息管理专业60名学生进行前导性测试,删除不一致的题项,结果显示该量表的Cronbanch系数达到0.711,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量表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董岳珂 《现代情报》2016,36(1):131-134
依据当前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定位,即数字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的引入,结合MOOC课程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阐释了MOOC课程学习对信息素养教育新定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另外MOOC关联学习、交互学习、知识建构的课程性质开拓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视角,为信息素养的个性化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万欣 《情报科学》2006,24(4):505-509
本文通过对ALA的信息素质定义、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信息素质的层次模型、七柱模型以及图书馆使命的分析,得出了高校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的结论。基于此,作者分析了作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美国信息素养运动发展历程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发起信息素养运动的国家,在信息素养运动开展的不同阶段,其国内的不同组织制定了许多相关文件.本文通过调研一些代表性文件,对美国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美国信息素养发展的7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洁 《现代情报》2012,32(3):137-140
高校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已有多年,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加入学科特色使该课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信息素养教育成熟和发展的必然。学科馆员无论从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还是工作对象来看,都是承担学科信息素养课程的最佳人选。如何实现信息素养课程的学科化,文章对此提出了倡导个性、因地制宜、规范管理等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对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一个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的评价体系,并以安徽省部分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目前处于一个中级阶段,正在向高级阶段迈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是当前企业员工信息素质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者自编《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对菏泽市三所高职院校(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职业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男女生在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各因子及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在规划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上的差异非常显著;新、老学生在信息素养各因子及总分上差异均显著;不同生源地学生在信息安全上差异显著,但在其他因子及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该文以调查结果为基础,提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于一体的信息素养提升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调查研究——以西南师范大学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设计了信息素质调查问卷,以西南师范大学为例进行了调查。对学生的信息需求识别、信息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与信息道德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对信息素质的影响,指出当前大学生在信息素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尤其是在信息评估与信息利用方面。  相似文献   

20.
欧洲信息能力发展行动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力科 《情报科学》2005,23(1):157-160
信息能力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而出现的。它发展至今,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关键的能力之一。随着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能力的大小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综合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各国政府逐步开始把信息能力与经济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并且采取许多具体可行的行动措施。本文介绍欧洲的信息能力发展情况,并提供欧洲信息能力发展有关机构与组织、行动计划和会议的一些实例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