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在海里的鱼(海鱼)之所以能生存,是由于它们能把海水中的盐分从体内排出。对硬骨鱼类,在它们的鳃片中有一个排盐的器官,由“泌氯细胞”组成,它像海水淡化器,效率非常高。对  相似文献   

2.
如果人喝了海水,会越喝越渴,最后甚至渴死。可是終生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鸟、爬行动物等却不会有这种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們都有自己独特的海水淡化“装置”。科学家們最近已陆续揭开了它們的装置的秘密。魚只要一张嘴,水就灌滿了口腔。但是,这些水大都会通过鰓縫流出去,不会进入腹中。可是,在它吃东西的时候,部分海水就会随食物进入腹中了。此外,按照物理学規律,如果把容器用一个半渗透  相似文献   

3.
在永动机的发明中,水也许是那些异想天开的发明者最喜欢的东西,因为水的确有些性质是很吸引人的。“虹吸现象”常分发明者垂青。如右图所示。先把橡皮管灌满水,那么水就可以从左方的杯里沿着管子流出来,直到流完为止。这叫做虹吸现象。汽车司机把大桶里的汽油灌到汽车的油箱里去,就常常利用虹吸管。特别有趣的是左边的那段橡皮管里,水是往上流的。我们是不是利用一个这样的虹吸管,把池塘里的水引到高处去灌溉田地呢?有人就简单地把右边的管子截短,短得比左边的那个林子还高,如果这样水还能继续流的话,那就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北京最大海鲜市场被媒体曝光用麻醉药喂鱼。海鱼味道鲜美,但鲜活的海鱼价格都比较高,因为很多海鱼会在运输过程中死亡。为了提高海鱼的存活率,水产商给鱼使用一种补牙用的安抚、镇痛药“丁香油水门汀”,而且商家称“麻醉鱼”是水产业内的常态。这引起了消费者的质疑。按照常理,鱼越好动越表明它的新鲜,为什么还要对它进行麻醉呢?而更让消费者疑惑的是,被麻醉过的鱼还能吃吗?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革新》1993,(1):9-9
人的大脑左边支配着身体的右半部分.是主要的语言区.执行着逻辑、数字和书法等分析性的任务,按次序处理信息。大脑右边控制着身体的左半部分,处理直观形象的信息,空间概念强,擅长于认识面孔、图案、音乐模式和颜色等,进行同步性的信息处理.能反映外界的“全部情况”.如果两个脑半球都能同时得到“锻炼”,互相配合,那么整个大脑功能至少可以发挥75%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舌蝙蝠     
一个高深的瓶子盛着水,水面刚到瓶身中间,一只口渴的乌鸦围着瓶子兜了几个圈子.它想把嘴巴伸进瓶子,可试过几次都不成功:水太深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进步与熵增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能看到橡皮筋的分子结构,我们会发现它的结构在拉紧和放松的状态时是不一样的。放松的时候它的分子结构像一团乱麻交织在一起。而在把橡皮筋拉长的时候,那些如同链状的分子就会沿着拉伸的方向比较整齐地排列起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或者自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结构呈“混乱”或“无序”状。而另一种是在外界的拉力下规则地排列起来的状态。这种“无序”的状态还可以从分子的扩散中观察到。用一个密封的箱子,中间放一个隔板。在隔板的左边空间注入烟。我们把隔板去掉,左边的烟就会自然(自发)地向右边扩散,最后均匀地占满整个箱体。这种状态称为“无序”。  相似文献   

8.
科威特和德国的科研人员,新近发明了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他们首先用泵把海水抽到比较粗制的过滤池中,滤除其中的淤泥、沙石和其他一些大粒杂质,然后把经过初步过滤的海水引到蓄水池中,使海水在高压条件下通过一种新型的特制薄膜.这种薄膜是用一种叫做“哈拉米德”的高弹性聚合物或醋酸纤维素制成的,能够一次把海水中的钠元素分离出来,从而变海水为淡水.  相似文献   

9.
鱼会放屁     
《知识窗》2009,(3)
鱼会放屁吗? 一位从事鱼类研究的科学家告诉人们,他曾多次观察到鱼类向水中释放气体的现象.不过遗憾的是,气体虽然从鱼的排泄孔排泄出来,却无法在水中嗅出这种气体是否带有臭味. 鱼释放气体,或者通俗地说鱼放屁,可能是它吞咽饵料时,吸进了太多的空气.因为如果不把体内多余的气体排掉,鱼在水中就会失去平衡.无法随心所欲地游泳.这一点人和鱼相同,都是为了排出体内的废气.  相似文献   

10.
渗透是怎么进行的?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会碰到渗透現象,例如,腌菜时候新鮮的蔬菜撒上盐以后,菜里的水分就会向外渗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也是渗透过了植物根毛細胞中的原生质、原生质膜及液泡膜,而进入植物体內;仔細观察一下这些渗透現象,您会发現它們都是在一层  相似文献   

11.
点点滴滴     
“缘木求鱼”是一句讥笑那些做事不得其法的人的话。真的,爬到树上去逮鱼,岂不徒劳?但是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西非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岸,包括我国南部地区在内,生活着一种水陆两栖的会爬树的鱼。对于这种鱼,的确是可以“缘木”去“求”的。这种鱼的奇异特性引起了科学家和旅行家们的很大兴趣。它经常会从海水中跳到平坦的沙滩上或潮湿的低洼地上,因此被叫做弹涂  相似文献   

12.
正碘的家乡在海洋,算得上是化学元素家族中的"小不点"。碘在自然界中以能溶于水的形式存在,但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其稀少。除在海带、海鱼、贝类以及海水中含量较高外,在其他大部分土壤、岩石、水中的含量都很低微。今天,就和同学们聊聊小不"碘"的大用途。舌尖上的"智慧元素"碘的含量在海水和海产品中是相对较高的(如每千克海带含碘多达4000毫克),而在内陆地区或山区的水资源中含量是极少的。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缺碘的,患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水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参与体内代谢的全过程。在人体内一克脂肪需要要9~10克水,一克蛋白质需要5—7克水才能完全分解,否则酸毒容易积在体内。所谓“饮食”,“饮”在前,“食”在后,“饮”比“食”更重要,因此,健康养生应由“饮水”开始。  相似文献   

14.
摄氏温标与华氏温标在摄氏温标建立之前,有一种温标叫“华氏温度”,它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212度,水的冰点温度是32度,中间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代表1华氏度,写作1°F。在有的寒暑表上,往往在右边标出摄氏度数,左边标出华氏度数,在同一天气温度下的两种读数一目了然。你可以看出,表上两种读数都不相同。不过,是否有这种可能: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温标的读数恰好相等呢?  相似文献   

15.
科普画廊     
人们多喜爱吃“海鲜”,因为海洋中的鱼虾味道鲜美可口,比淡水鱼虾更胜一筹。海水鱼虾为什么鲜美?淡水鱼虾能否养育出海鲜味? 不久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洋中的鱼虾鲜就鲜在体内有一种名叫溴苯酚的化合物,而淡水鱼虾体内缺乏溴苯酚。海洋生物如海藻、苔鲜虫、沙虫等体内都有溴苯酚,它们是海洋鱼虾的食物,因此鱼虾体内也就含有溴苯  相似文献   

16.
路原 《知识窗》2007,(1):49-49
有一种鱼长着鲜艳蓝绿的背、雪白的肚皮、红褐色的腰身,美丽而多姿,尤其是其鳃部下方一对色彩斑斓、闪着绿色荧光的大“蝴蝶”更令人惊艳.“蝶翅”下还有3对芭蕾舞演员般纤细婀娜的脚。啧啧,这哪里是生活在水中的小鱼,简直就是陆地上蝴蝶公主的拷贝嘛。它是谁?它就是水世界中大名鼎鼎的绿翅鱼。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它的绿“蝶翅”是由胸鳍变形而来的,绿翅鱼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相似文献   

17.
一、除冰盐破坏机理冬季使用除冰盐是北方混凝土路桥过早破坏和丧失耐久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盐剥蚀破坏的根本原因是混凝土中存在可冻水。当受冻时,混凝土中可冻水结冰将产生约9%的体积膨胀,从而产生结冰压力。当混凝土的饱水度达到或超过临界饱水度(理论上为91%)时,混凝土就受到拉应力作用;并因冻融循环增加而不断加剧,直到混凝土开裂和破坏。既然盐能降低水的结冰温度,应该可减轻混凝土的受冻破坏,那为何还会导致混凝土的冻害加剧呢?确实,这是除冰盐对混凝土抗冻有利的一面,但同时,它又带来许多不利于抗冻的另一面。不论在哪种环境中,混凝土内含盐量愈高,混凝土中的平衡饱水度也愈高。另外,在毛细管吸水试验中,试件中盐含量愈高,达到平衡的  相似文献   

18.
长舌蝙蝠     
一个高深的瓶子盛着水,水面刚到瓶身中间,一只口渴的乌鸦围着瓶子兜了几个圈子。它想把嘴巴伸进瓶子,可试过几次都不成功:水太深了。聪明的乌鸦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叼了一些小石子投进瓶子里,水面上升,它如愿以偿地痛饮一番。喝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根本就不是难题,我们轻易地用手举起瓶子一饮而尽。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9.
<正>当浮在水面的冰块在玻璃杯中融化时,水的表面并不会上升,这是中学的浮力原理告诉我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浮冰融化时,海平面就不会发生变化。玻璃杯中的冰和水,本质上都是H20,而海洋中的水却含有盐分,并不纯净。形成浮冰的淡水比海水的密度要低,所以当海水被同等质量的冰融化的淡水取代时,淡水的体积会比含盐的海水的体积  相似文献   

20.
谈谈水资源     
水兵 《资源科学》1977,(1):20-24
水是人们经常看见和利用的东西,可以说大家对它很熟悉。然而,对于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还不能说已经广泛地被人们充分了解和重视。自然界蕴藏着各种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而在这方面水资源却发挥着其它自然资源所不能比拟的作用。 水同阳光、空气一样地宝贵,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们常说:“鱼儿离不开水”。这是说明鱼和水的密切关系,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其实,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缺少水。如果没有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不能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