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CFRP加固古建筑榫卯节点后的抗震性能.基于某古建筑实际尺寸,制作了1:8缩尺比例的木结构空间框架模型,并考虑梁柱连接为燕尾榫形式.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包括3组未加固构架试验和2组CFRP加固试验.基于试验相关数据,获得了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并对比分析了节点加...  相似文献   

2.
通过3个不同预应力度的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内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加载试验,初步研究了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延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对框架节点影响的本质原因是通过施加预应力在框架结构上,预应力度增大,框架节点的水平承载力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个不同轴压比水准的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内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加载试验,对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延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初步研究,并判定轴压比对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内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节点的抗震性能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钢筋锈蚀后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对钢筋未锈蚀、锈蚀而保护层未开裂、平均锈胀裂缝宽度为0.2mm及平均锈胀裂缝宽度为0.4mm四种情况下的再生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对比试验;观察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试件的荷载一位移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相同锈蚀程度下,再生混凝土节点的强度比普通混凝土节点小,再生混凝土节点的刚度退化比普通混凝土节点严重,再生混凝土节点表现出更好的延性,再生混凝土耗能较普通混凝土耗能弱;随着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节点的强度降低,刚度减小,延性减小,耗能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2根焊接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柱试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试验,研究体积配箍率的变化对柱滞回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强混凝土柱体积配箍率较大的试件滞回曲线相对饱满,滞回环面积较大,累积滞回耗能大,吸收地震能量多,延性好.该研究结果对发展应用高强混凝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ANSYS程序对斗栱的轴压试验和斗栱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斗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并模拟了斗栱的破坏形态。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应用ANSYS程序对木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讨论了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延性、耗能能力、承栽力等不利影响,提出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剪承栽力与抗弯承载力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SAP2000程序,建立了半刚性组合节点理论分析模型,采用转动弹簧单元来模拟实际中钢管柱与组合梁的半刚性连接。通过分析比较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P)-位移(Δ)关系滞回曲得到,组合节点的承载力、刚度和耗能能力有所提高,耗能较好,但承载力相差不大,所以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应优先选用方钢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狗骨式刚性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狗骨式刚性连接的滞回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狗骨式刚性连接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节点的转角都超过了0.03rad;焊缝强度和梁翼缘的削弱程度是影响节点滞回性能和极限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此类连接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钢管混凝土结构由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具有刚度大、延性好、抗震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试验模型截面尺寸较小会扩大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大截面尺寸圆钢管混凝土桥墩抗震试验,试验结果更精确反应实际模型工作机理。设计了4个大截面尺寸圆钢管混凝土桥墩模型拟静力试验,得到桥墩在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墩顶力-位移滞回曲线图,力-位移滞回曲线比较稳定变化,且套箍系数越大,滞回曲线越饱满,试验桥墩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角节点的抗震性能,对玻化微珠保温承重混凝土(HSKJJ)和普通混凝土(SKJJ)的框架顶层角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构件破坏形态和破坏过程,分析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和耗能系数.研究结果表明:HSKJJ和SKJJ核心区均发生剪切破坏,HSKJJ较SKJJ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破坏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填充墙钢框架和同尺寸纯钢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从两种不同形式的框架结构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曲线,分析得知填充墙钢框架体系是一种理想的抗侧力体系,其优势表现在该结构的耗能能力、极限承载能力、延性、变形恢复能力及抗侧刚度均优于纯钢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新型装配式梁端削弱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组不同削弱深度与厚度的拼接板耗能构件进行梁端循环加载试验,对比分析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退化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延性及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加载位移达到105 mm时,梁柱焊缝不出现脆性破坏.滞回曲线呈反S形,存在较明显的滑移现象,且主要发生于耗能板与梁翼缘连接处,产生原因在于耗能板螺栓直径略小于孔径.滑移现象的存在会导致骨架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点,节点延性系数小于3.0,初始转动刚度较小.耗能板屈曲是造成节点承载能力快速下降的主要因素,适当减小削弱深度、增加耗能板厚度可延缓屈曲现象的发生,提升节点的延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焊接环式箍筋柱与焊接蜂窝梁连接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进行了2个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2个平齐式端板连接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各节点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延性、耗能性能、刚度退化等。试验结果表明:外伸式端板螺栓连接型试件的承载力最高,延性最好,耗能能力较强,但在极限荷载之后出现严重的刚度退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预应力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及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全过程滞回分析,提出用增大系数法确定位移控制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仿古建筑双梁-柱节点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将其与黏滞阻尼器相结合,形成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仿古建筑双梁-柱节点。为研究该类型试件的力学性能,共设计4个节点试件,包括1个仿古建筑单梁-柱节点对比试件和3个典型仿古建筑双梁-柱节点试件,其中2个试件为设置黏滞阻尼器的试件,1个为未设置黏滞阻尼器的试件,进行正弦波荷载快速往复加载试验,分析加载全过程中试件的破坏特性、破坏模式及钢筋应变变化,并对其恢复力曲线、骨架曲线及承载力等力学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附设黏滞阻尼器可显著改善双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试件滞回曲线更为饱满,双梁-柱节点的极限承载能力提升16.4%~18.1%,延性系数提升13.5%~15.0%,骨架曲线下降段更为平缓。  相似文献   

17.
随着钢结构的发展,钢管搭接节点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中节点受力最复杂,目前对平面K型钢管搭接节点的静力研究有很好的基础.但是在低周往复荷载下节点滞回性能的分析还比较少.采用有限元法对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在弦杆轴向荷载作用下节点的承载力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几何参数与节点焊接形式下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散粒体道床在纵向反复荷载下的阻力性能及变化规律是深入理解有砟轨道无缝线路动态服役性能和辨识无缝线路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机理的基础。本文旨在利用室内足尺试验模型及专用加载系统,分析散粒体道床受循环位移荷载时的纵向阻力性能,探索不同位移加载幅值对有砟道床纵向阻力的影响。创新点:1.利用有砟轨道结构足尺试验模型及循环加载装置,测试循环荷载下的道床纵向阻力-位移滞回曲线;2.根据循环加载试验曲线,构建滞回模型,刻划散粒体道床的纵向承载和传力性能。方法:1.通过试验分析,得到散粒体道床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的力-位移曲线(图6、8和10);2.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散粒体道床在周期性荷载下的滞回准则,得到不同位移幅值下滞回曲线的演化规律(图7、9和11);3.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周期性荷载作用下道砟颗粒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从散粒体道床的细观作用机理分析宏观力学表现(图16~18)。结论:1.散粒体道床在循环往复荷载下的纵向阻力-位移曲线为一条封闭的滞回曲线,且存在明显的耗能现象;2.在位移幅值保持不变的循环过程中,散粒体道床表现出一种循环软化行为;3.位移幅值不同,道床纵向阻力的衰减率不同,且位移越大,退化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非线性分析理论.通过ANSYS建立了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得出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理论滞回曲线,与现有试验结果对比较为吻合,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有限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双矩管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滞回试验研究,探讨防屈曲支撑可能存在的破坏模式及各设计参数对支撑耗能性能的影响,验证支撑端部构造细节的合理性,提出支撑设计建议。创新点:1.试验研究铰接双矩管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2.获得4种支撑破坏模式。方法:通过对7根铰接双矩管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支撑外围盖板厚度、内核加强翼板高度和外围槽钢翼缘高度等参数对防屈曲支撑破坏机理及耗能性能的影响。结论:1.外围盖板厚度太薄,支撑易发生端部折曲破坏;2.端部转动受限制的支撑,其滞回性能优于纯铰接防屈曲支撑,但支撑连接节点处的附加弯矩不容忽视;3.支撑均表现出优良的屈曲耗能性能,验证了试验试件端部构造细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