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遵循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形象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通过校园环境美育、课堂美育、课外活动美育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学,贯穿整个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3.
在音乐教学中、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要能够使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审美相结合,教师应把音乐教学从纯技术操作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根据大(专科)学生的音乐素质状况和现有条件、强化美育意识,遵循音乐审美规律进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美好的道德情操的任务.而历史教材本身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掘课本中的美育素材,以历史人物的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启迪净化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讲历史人物贯穿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美和情操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能够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有最基本的两类,他们分别为人类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典型代表.以中国史为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有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深刻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伟大的行为在史册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辉.怎样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中感知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先生的精辟论断,为我们明确了通过美的形态来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大纲所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亦向教师明确了美育的任务.所谓美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德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美育,除了发挥音乐、体育、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外,还应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社会美存于社会本身,人性美、人格美存在于人物自身.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的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因此,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教学艺术,按美的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成了语文教学的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以美育人的一种教育活动。人类可以通过美育提升自身层次,实现自身美化。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出发,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提出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是实施美育的绝佳场所,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把美育浸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过程,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同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美育的性质与特点21世纪的今天,美育教育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从而陶冶其思想情操,提高生活趣味,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娱乐之中。它不是单靠理论的讲解,还要靠人体的形象、音乐的旋律、动作的节奏来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2 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美育国土分析,阐述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美的水平和表现美,创近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健与美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与美育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