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物保护事业的形成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批从事文物调查、研究和考古活动的学术团体在高校内建立。它们不但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田野考古工作,积极筹备建设高校博物馆,发起文物维权运动,还借助高校平台支持官方的文物保护工作,推动了民国时期文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冶秋是安徽文化名人,也是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重要贡献有:1.重视收集革命文物的工作。2.主持或参与制定文物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做好文物保护工作。4.组织文物发掘及研究工作。5.积极地展示和宣传文物。6.尊重爱护人才,培养使用专业人才。7.保护鲁迅故居,建立鲁迅纪念馆。8.热爱家乡,关心安徽的文博事业。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文物保护神”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国文物屡遭西方掠夺,大量外流。民国时期随着国家主权观念强化,国人文物主权意识开始萌生,后在中西文物权属争执过程中逐渐确立文物主权观念。专业文物保护团体、机构依次建立,文物保护法规颁布,对其后的文物学、博物馆学及考古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南 《华章》2012,(20)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状况,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等多重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及其人民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保护文物,就是维护前代物质历史文化遗存,保持民族文化特性,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事业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在继承了传统技术的同时,也借鉴了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笔者作为一个文物爱好者对此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民族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地方和国家博物馆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民族类博物馆作为我国民族文物的主要保护机构和典藏场所,其在古代文物收藏与保管、开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民族类博物馆文物典藏工作依然存在不足,比如文物征集渠道复杂、行业标准不规范、技术水平不高等,使博物馆文物典藏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故地方各类博物馆等文物典藏机构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设立行业管理标准,制定一套与地方民族类博物馆保管现状相符的文物馆藏技术模式,从而使现代民族类博物馆文物典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国家重要文物真正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各种苦难和压迫中不断觉醒,由此带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文物保护思想便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不是自发的或内生性的,它是文物观念在外部冲击下不断现代化的结果,也是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民族觉醒的产物。但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随着文物观念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大致说来,先后出现了文物由私藏转化为公有的思想、国粹观念下的文物保护思想以及文物主权意识高涨,这些思想交错发展,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7.
朱堃  熊哲欣 《文教资料》2012,(7):94-95,102
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是文保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大湘西的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对执法管理部门还是对收藏者自身来说都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针对现状对大湘西文物的保护,从而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有大量文物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损毁风险,有不少文物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残缺不全,也有大量残破文物等待修复.文物保护专门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成为制约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加强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荣学 《考试周刊》2015,(32):17-18
本文较为简要地探究文物种类和保护利用措施。文物保护体系分为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机构是各级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主要实行以博物馆为主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主体主要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的保护必须高度重视,措施必须得力有效,必须依法保护。  相似文献   

10.
基层的文物机构处和工作者人员出于文物工作的第一线,其往往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的保护、管理、发掘等一系列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物保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服务于多样化特色新城镇建设,历史文物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给历史文物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应从文物安全、文物普查、文物利用、高科技保护以及依法严惩历史文物破坏行为等方面实现历史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物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主要体现在文物保护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开发利用考古发掘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方面。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物保护问题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受当时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党对文物保护问题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和田地区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田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着文博专业人员缺乏、保护经费不足、文物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不够和文物执法不力等问题。结合和田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从扩大法律宣传、壮大文博队伍、政府机构给予足够重视、抢救重点文物及建立信息和保护网络等当面做好和田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物建筑维修前都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一旦修缮使用后,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顿减或严重丧失。究其主要原因是文物管理、勘察设计、保护修缮、工程监理、文物使用等相关体对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保留不足所致。同时,由于各级文物专业干部更替大,新手多,较缺少文博专业背景和文物建筑修缮经验,加上文物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这就为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保护带来很大的困惑。本文将通过如何留住文物建筑真实性的探讨,从文物管理者、勘察设计者,文物建筑修缮者、使用者和监理者等保留文物建筑真实性的相关责任共同体着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文物可以划分为文物实体和文物形态,利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传统古村落民居的产权现状,及由此所引起的保护与开发的无效率性,可以给古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类型和载体,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博物馆模式、遗址公园模式、遗址公园+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以及步行、购物休闲街模式等五种空间开发模式,五种模式都应有不同的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福建大遗址地域特色鲜明、场域宽广,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强的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在传统保护和开发模式下,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产业融合理念滞后,福建大遗址始终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产业融合背景下,亟需提出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具有闽地特色的大遗址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健全管理机制、做好宏观布局;增进多元融资、创立合作共同体;深挖遗址内涵、彰显地域特色;活化文物资源、拓展旅游体验项目;开展生态建设、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漳州的海防文物,主要以明清两代的遗存为代表。结合志书典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初步成果,试以卫、所、司、关、寨、台为载体挖掘漳州海防的历史家底,对拥有的主要遗存进行检索、梳理和阐述,并对其保护状况进行提议、蠡测和分析,进一步探讨做好漳州海防遗存的综合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与建议,以真正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在开展城乡风貌改造中,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要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一是正确认识城乡风貌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辨证关系;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舆论氛围;三是深入做好城乡风貌改造涉及到的文物资源的调查并做好保护计划;四是在城乡风貌改造中切实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汉匈关系史之材料有二:一是文字材料,二是文物材料;而文物材料又有二:一为出土之文物,二为出土之文献。研究匈奴史之出土文献即为简牍。简牍中有丰富的汉匈关系史资料,这些资料所载内容相当珍贵,如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考证,合理、合据地使用,将会解决汉匈关系史中很多难题,从而大大丰富匈奴的资料,并对匈奴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