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夏志清(C.T.Hisa)和普实克(Prusek)分别在美国和欧洲开始对晚清到当代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动力论进行广泛的研究考察,由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采取的历史立场和经受的理论训练方面,这两个学者迥然不同。夏氏的分析是以盎格鲁——美国传统的新批评  相似文献   

2.
普实克与夏志清之间有关《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争固然有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也包含相当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反思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场论争实质上包含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刻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与差异。论争中所涉及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具有整体性质,有些只具有细节的意义,其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学性质,也就是其研究中所谓"科学性"的落脚点的理解,以及研究中应该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等是他们论争的焦点所在。重温这场论争对于深化现代文学史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重建来说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稍微熟悉鲁迅作品的人,都会知道捷克著名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的名字。1936年7月20日上午,上海内山书店转来一封寄自日本的信件。写信人即刚离开中国在日本作短暂逗留的普实克。他希望将鲁迅的《呐喊》(尤其是《阿Q正传》)译成捷克文出版,请鲁迅提供照片、评介文字,并询问付酬办法。鲁迅于23日复信,24日寄出,同意普实克“随意翻译”,不取报酬;如果一定要表示谢意,回赠一点捷文书籍或介绍捷克作家的画像复制品或版画即可。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否如“革命”一样骤然出现?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试图从结构自身调节及演化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结构并不总是处于静止不动的守恒状态。它不仅具有内部自我调节的功能,而且,当这种调节功能所起的作用改变了原本结构时,则会引发新的结构的产生。基于此,普实克认为,这种根本性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系列的连续变化做铺垫。这种连续变化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进行自我调节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改变,二是小说文体地位的提升,三是文学艺术手法的创新。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论述,普实克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自我调节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最主要及最根本的动力,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只是加速了古典文学走向现代文学的进程而已。  相似文献   

5.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和陈思和在《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里对《骆驼祥子》的解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谈到了祥子有一种认命思想,从最开始的奋斗到后来的挣扎直至最后的屈从,就体现了这一点.不同的是,夏志清从祥子的悲剧中提出了大环境的影响,陈思和则提出了社会和人力车夫地位低的原因.针对他们的这一见解和分歧,本文从《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和祥子的悲剧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与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发生过笔战,其中有一些与这些笔战有关的文章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而教材在涉及这些文化名人的注释中又简之又简,很不全面,基本上都是只介绍他们在与鲁迅先生笔战当时的任职等情况,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停留在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及注释的那些简单情况的程度上。这些学生如果将来不学人文学科———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是大多数,那么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于是,鲁迅先生对那些人的评价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定论,这无疑是不公平、不科学,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所愿意…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汉学界,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愈来愈成为一个热门学科,许多大学里都开设这门课,而哈佛大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镇。身处哈佛的王德威教授,无疑是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中的领军人物,他是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的著名学者,是夏志清先生选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大陆学人一直认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存在偏见。其政治偏见(反共立场)确实存在,应该批判,但是其所谓"艺术偏见"还应该具体分析,夏志清用西方传统的批评理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与左翼文学理论大相径庭,当然评价结果也迥然不同。但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体现的批评理论及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夏志清发掘出张爱玲与李健吾发掘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两个不能被忽视的经典事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个事件清楚地看出,经典对作家、读者及批评家所具有的意义,以此来更深地理解经典。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先生是学界中人,要评定他的成就,自然得看他的著作。夏志清的著作,用他的好友刘绍铭的话说:"不论写的是什么题目,用的是什么语言,‘吾道一以贯之’的是他安身立命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浓得不可开交,来复出现,节之犹存,删之不去,对新一代中国读书人的心灵,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志清先生一介布衣,既不是研究院院士,也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他该感到骄傲的是,他在业界的成绩深为行家赏识。已退休的哈佛大学韩南教授,也是中国传统和现代小说专家。韩南教授说话素有分寸,不轻易抬举别人。他认为夏志清的文章是名副其实的seminal(影响深远),识见过人,开风气之先。名位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谅先生也乐闻。  相似文献   

14.
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5.
刘锋杰 《学语文》2002,(1):34-34
张爱玲的《金锁记》曾经获得傅雷的好评,他认为这是一部“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并说它“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虽然这种评价不无保留之处,但毕竟是用新文学的高峰——鲁迅的创作来比照张爱玲的创作,这样说,在心高气傲的傅雷那里,已经是对张爱玲另眼相看。至海外的夏志清,他对张爱玲的推崇备至,超出大陆学者的想象。夏志清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语压群雄,惊世骇俗,不免为人非议。但我个人认为,夏评不是过誉,而是实事求是的公允之论。夏志清没有受到大陆文学史观的侵淫而保持了口味的纯真,才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将自己从张爱玲作品中所读出的感受和盘托出,成了一段妙论。若夏志清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交予文学史的陈旧法庭去作评判,然后才敢将之公布于世,我以为,那样做的结果,恐怕他的见解也就消融在文学史的惯例之中,反而不能大胆立论。  相似文献   

16.
正"外来户"获奖学金赴美1947年11月,夏志清离开上海,前往美国留学,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人的命运总是变化莫测,他离开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学习英美文学的他日后会留在美国教授中国文学。实际上,他能够赴美留学,本身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夏志清1942年从上海沪江大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多从道德角度切入,诸如对《金瓶梅》性道德的批判,对《水浒》"行帮道德"的反思,对《红楼梦》爱情道德的解析,对《西游记》道德正当性的论述。从中外文学史及批评史来看,道德批评有其合理性,文学批评应当具有道德承载。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评是从西方人文主义道德出发的审美化批评,充满人道主义温情,其独特的理论来源和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刚刚上网的“幼虫”,熟悉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顺利成长壮大的必要条件。不懂网络语言,哪怕文采再出众,你发表在网上的帖子也不会有多少人留意;不懂网络语言,哪怕你口齿再伶俐,在网上辨论中也始终会处于被动地位。   研究语言,自然要从字、词、句的基本功开始:   一、网络常用字母   BT——变态。常用于网络笔战。   cu—— See you,再见。   GGMM——即哥哥妹妹。   IC—— I see.我明白了。   P——“臀部”的文雅表达方式。常见于网络笔战。   Q——一种意思是 ICQ的简称;一种为“ Cute”一…  相似文献   

19.
问:我想听先生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状况。王德威:如果要说"现代中国文学"在欧美的学院建立一个制度、学科的话,应该是从1950、1960年代开始,主要有两个关键人物,在美国是夏志清先生,1961年《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这可能是在美国典范化建制化研究的开端。在欧洲应该是在1950年代末,布拉格查理大学,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F0002-F0002
议题:1、左翼文学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历史考察左翼与上海北伐战争与土地革命阶级话语与民族话语社会苦难与自然灾害左翼与巴金、左翼与现代派左翼与抗战日本背景普实克的中国左翼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