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种奇特文体,它分别萌芽于不同国度,主要寄生于诗与散文两种文体中,并渐渐从两种文体中分离出来,由诗与散文两种文体合育成新的文体。因此,散文诗文体具有特殊的起源和价值,西方散文诗具有散文味较诗味浓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它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精美而充满哲思的文字。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3.
散文诗文体溯源与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自成体制的文体(诗体)类型,在它宽阔的光谱带上涵括了一切“用散文写的诗”。散文诗文体(诗体)的产生几乎可以追溯到与散文和诗同样久远的年代,中外散文诗生成、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虽受外国现代散文诗影响,但对民族文学传统的承续是其根本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散文诗的类似作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散文诗同其它许多艺术把握世界的文学形式的发生一样,基于人类表现经验和愿望的要求,反映着创作主体的社会意识和情绪、感觉。从文学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散文诗与一切散文文学(包括散文、小说、寓言等)都是从诗中解放出来的;任何一种近、现代文体都可以在诗与散文  相似文献   

5.
一长期以来,散文诗在台湾和香港不被承认。台湾文学界,对散文诗多持否定态度。如余光中说:“原则上,我是拒绝写或看所谓散文诗的。通常所谓散文诗,既无散文的自如,又无诗的精炼,只能说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罢了。”①桓夫(陈千武)说:“我的感受是诗就是诗,散文就是散文。没有散文的诗,或诗的散文。”②痖弦的论点更为激烈,他说:“散文诗是舶来品。鲁迅之后尝试这种形式的人不少,鲜有成功的。……最近中国大陆散文诗却变得非驴非马,成为时下矫情文风的大病例。……大陆上所谓的散文诗却成为一种混乱的抒情文体,不是散文,也…  相似文献   

6.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7.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在文体上都呈现出散文化特征。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题材的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     
散文诗的定义不是很明确清晰。最严苛的看法是:散文诗不是散文,不是诗,而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比较中庸的看法是:散文诗不是散文,是诗歌,是没有严格形式要求的诗,没有格律,也不押韵。泰戈尔的诗歌(如《吉檀迦利》中的各个篇章)通常就称为散文诗,无论汉译与英译,都无格律,不押韵,只是频繁分段或分行。然而,据说在孟加拉文中这些散文诗是有格律的,作者亲自翻译成英语,才成了没有格律的散文诗。既然带个"诗"字,散文诗就必须具有诗歌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0.
儿童散文诗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既是儿童心灵的真实袒露,又具有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本文把它的文体特征定义为:感情真,意境美,语言美,并试图从审美方向做一些粗浅的探求。  相似文献   

11.
从困惑散文诗发展的"目前的需要"看,首先是语言;而从散文诗语言美学核心看,首先是节奏。节奏是散文诗作家气血的运行轨迹,是散文诗的旋律的基本构成,是散文诗取悦读者的气质与姿色。节奏对散文诗来说,不仅仅是形式,也是思维,是思想,是形象,更是审美意识,甚至包含着它的全部的秘密。没有节奏,散文诗就没有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没有了与散文甚或是诗歌区别的形式性。散文诗语言大致可分为雅化、俗化、欧化三种。而这三种语言,都与节奏有关,都可以从节奏上来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个由散文诗作者组成的散文诗群体"我们"在北京诞生,立刻引起了文坛,特别是诗坛的普遍关注。那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诞生背景,他们的散文诗的美学理念,他们所提倡"大诗歌"创作的意义,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当下性与未来性,以及实现美学突围和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的理由,等等,本次访谈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的。通过访谈,得到了许多具有说服力且富有前瞻性的回答。现在的散文诗探索实践,将意味着可能酝酿成一场历史性的文体探索性与独立性的美学运动。  相似文献   

13.
散文诗是现代诗歌的重要样式之一,但从它的发展历史看,散文诗在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尴尬,需要对其特征和发展路向进行重新思考.要促进散文诗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是关键,同时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协调“无我”与“唯我”之间的矛盾.而在这些方面,一种被称为“我们”的散文诗主张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吕叔湘、张志公倡建汉语辞章学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精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广大社会成员对辞章却很陌生。文章从辞章与群众生活、与语文教学、与大学中文系专业、与国画、书法等"零距离",论析辞章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向辞章学界同仁提出:要沿着"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道路前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41-142
庞培作为一名诗人,在他转向散文写作时仍然保持着诗人的身份。他将诗歌中的思想精神、结构形式带入到散文创作中,为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散文宁静、悠远、沉郁,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一种天然的诗性。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但他的散文创作却往往被忽视,其诗歌和散文创作受后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更是鲜为人知。徐志摩留学剑桥时在画家罗杰.弗莱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后印象派绘画,并把它引入到了中国,长期的熏染,使得后印象派绘画已经深深地溶入到了他的诗文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扑朔迷离,一是无法将其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一是无法与小说、诗歌区分。要真正认识散文,必须在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其基本功能和具体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梳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古代一位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而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在诗、文、翻译、评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并在处世、创作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的作家--余光中.可从"静"与非"静"、"随物赋形"、以"气"驭文三方面着手,来分析余光中的苏轼情结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为诗”是中国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为诗”,即以散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