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是唐诗处于开元、元和两个诗歌高峰时的重要诗人。他对盛唐辉煌的诗歌艺术有所继承,同时对下一个诗歌高峰的到来又起到引发作用。并且,韦应物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清远=派诗风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性人物。所以,我们可以说韦应物在唐代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是一个重量级的诗人。韦应物在诗歌史上的丰功伟绩并不  相似文献   

2.
在韦应物诗歌接受史上,苏轼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苏轼对韦应物诗歌的接受活动体现在喜爱韦诗、效和韦诗、评论韦诗等方面。经过苏轼对韦诗的接受,韦应物五言诗的典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形成了评论韦诗“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定论,并引发了“韦柳之争”的文学史公案。  相似文献   

3.
诗人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期卓然而出,自成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濡染盛唐风韵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从韦应物诗歌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诗风的延续以及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韦应物诗歌和盛唐气象的某些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5.
王维、孟浩然和韦应物、柳宗元在各自的时代都是创作山水诗的优秀诗人,传统上以王孟韦柳并称,然而韦柳与王孟相比。在风格上毕竟是有变化的,本文将从诗歌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诗歌情调及其形成原因等几方面对王孟和韦柳的山水诗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三十年(1977—2007),学界对王昌龄诗歌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不仅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繁富,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了明显的深进和拓展。就其诗歌的体裁而言,研究者视点主要集中在七言绝句和五言古诗上;就其内容而言,则多着力于边塞诗、送别诗、官怨诗等三大题材上。梳理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的研究概况,不仅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诗作提供借鉴,而且可为今后更深入研究诗人及其诗论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明人对韦应物五言古诗的评价,从“陶韦”并称到“六朝余波”,再到“唐体之小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使韦应物诗歌研究走向深入,体现了明人古诗与唐诗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明代唐诗学与复古诗论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韦伟禄 《考试周刊》2010,(29):28-29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艺术成就很高,以"古雅闲淡"的清淡之美为其主要风格。本文主要从韦应物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社会影响,个人品格,以及对前人诗歌的继承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浅析韦应物"清淡"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韦应物是盛中唐转型时期的一位大家,他的诗歌保留着转型时期儒家士人的性情与心理特征。走进韦应物需要多层面复合思维交错使用。以笺释法调动历史文化是解释他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论评史上,形成了三个主要接受维面:一是对其诗作风格进行深入探析;二是从其生活遭遇、思想等方面切入论评,知人论诗;三是将其与韦应物、韩愈等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批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构成较为完善的柳宗元诗歌接受系统,使柳宗元诗歌研究不断走向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1.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与陶、王、孟一脉相承。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韦诗又具有其独特性,即“冲淡平和”的诗歌风格。本文主要从仕隐态度、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韦应物的上水田园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读韦应物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客游江淮考 韦应物,新旧《唐书》俱无传。1978年,傅璇琮同志在《文史》第五辑上发表了《韦应物系年考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证了韦应物的生平,但是对于韦应物三十四岁至三十七岁(大历五年至八年)的行踪没有提及。笔者通过对韦应物生平的探索,认为在这段时间,韦应物客游了江淮各地。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学界在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诗歌语言的词汇、诗歌语言研究的角度或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应认识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研究现代诗歌语言词汇将对现代汉语词汇及语体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歌理论家。近三十年(1978-2008),学界从王昌龄的诗学著作《诗格》入手,对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昌龄及其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王昌龄诗歌理论在整个唐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1,(1):31-36
韦应物作为盛唐至中唐转变时期中的重要诗人,在诗坛上一直都有其特殊地位。在遭遇时代悲剧、扈从玄宗的独特体验等多重影响下,其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指向性,尤其是停留于对盛唐的追忆与感叹。以此为出发点分析韦应物相关的诗歌作品,可以展现出其诗歌中以追忆盛世的形式所再现的盛唐气象,以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而传承的盛唐风骨,以复杂多变的生命体验而吟发的盛唐悲音,从而以窥贯穿于诗人一生的盛世情怀,并领略其诗歌中除"淡泊"之外别样的盛唐风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博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一文的基础上,对韦应物的生年、生平事迹和诗作系年进行了新的进一步的考订,纠正了若干误考并补考了韦应物官河南兵曹等事迹。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以把苏轼评价韦应物、柳宗元诗歌的两句话做为题目,并以此概括汪曾祺的小说,主要是因为汪曾祺的小说在语言表现上与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文十分相似.读汪曾祺的小说,似需经历四个阶段:乍读总感平淡简俗,形容枯槁;再看又觉不平不奇、  相似文献   

19.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风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学界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十年来,研究者对杜荀鹤及其诗歌的关注明显增多,研究的视角也更为宽广、程度更为深入,且出现了研究专著——《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研究论文比过去三十年的数量还多,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生平、身世研究,思想研究和诗歌研究。这一时期人们在杜荀鹤生平、身世研究方面虽有成就,但大多都是做着重复工作;与生平身世研究相比,思想研究取得的成就较大;在三类研究中,诗歌研究取得的成就最大,研究地也最为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对生命的理解,盖不离天人合一、宇宙混成,唐人韦应物的《滁洲西涧》对此进行了别样的阐释。在诗歌中,绿、黄两色的运用开辟了诗歌的另一番意趣,各种线条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意象的独特组合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和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