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结合旅游资源学理论,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民族体育旅游项目、重大比赛体育旅游项目和水体运动体育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同时强化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和市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四川省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川体育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为开展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要实现体育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需做到: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确定优先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抓住资源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统一规划,总体布局,近详远略,分期开发,突出重点,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3.
体育旅游是一项极具潜力和前景的新兴产业,洛阳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对其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在分析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盘清资源,合理规划;理顺关系,合理分工;细分市场,多层开发;区域合作,扩大客源;举办赛事,广泛宣传;培养人才,多元融资等具体开发对策,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贵州省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以贵州省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构建贵州省山地体育旅游的森林公园主题开发模式、地质地貌公园主题开发模式、山地村寨主题开发模式、山地运动主题开发模式,为贵州省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特色鲜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民族特色环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对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研究,提出了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对策。为红水河流域经济繁荣及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近几年来,体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越来越普遍。"体育+旅游"成为拉动国民消费的新增长极,在此背景下,三明市建宁县抓住机遇,进行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为建宁县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促进建宁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建宁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其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分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要素,针对建宁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中肯的建议。研究结果:建宁县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山水风光。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将其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海洋体育旅游已成为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舟山市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厘清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并对舟山市海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总体思路和开发原则,以期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体育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萌  陈红军 《体育世界》2009,(9):101-102
以时兴的体育旅游和西部大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对陕西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等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用丰富的区位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名牌产品、政府等职能部门要协调好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加强旅游、体育等主管部门的合作共赢等加快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促进陕西省地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省海岛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进行分析,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使之真正发挥经济效益,为政府提供具有科学和经济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从而建立广东省海岛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素梅 《体育科学》2007,27(5):23-35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小康社会与体育旅游的建设和开发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等基本理论,重点对我国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动机、认知、经历、消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合我国目前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和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情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总体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系统地开发安徽体育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体育旅游在安徽兴起的背景及发展现状,指出了安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系统地开发体育旅游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开发出安全的、特色鲜明的、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和综合效益好的体育旅游产品,为推动安徽体育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赋予了旅游业新的内涵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的资源状况、支持系统等的分析,提出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发展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必须完善海洋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需求;设计优秀主题,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利益共享;加强监督机制,重视安全保障;申办或培育大型体育赛事,提高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体育旅游在我国的体育和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适合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但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体育旅游需求不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体育旅游政策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旅游难以快速发展。通过对几个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原则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湖北省内的国内国际知名体育赛事活动、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等优势体育资源与湖北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经过市场整合已初步形成一些体育旅游线路和项群。系统调研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提出构建湖北省体育旅游圈的原则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高校体育资源整合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资源是从事高校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发展高校体育的保证。因此,如何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向有限资源要效益,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安徽省高校体育资源可以通过"紧密型"高校联合体模式、"疏散型"高校联合体模式和"个体型"高校联合体模式进行整合,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对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优势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湖北省体育旅游的对策:(1)转变观念、统一体育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2)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开发精品;(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培育体育旅游市场;(4)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5)对湖北省体育旅游经营进行科学的时空策划.  相似文献   

17.
对开发山东体育旅游资源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旅游在我国体育和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山东省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关键是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为山东经济服务。通过对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山东体育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西桂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景观,构造出以山、河、岩、泉、洞、峡、湖、瀑等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组合,并形成大量高品质体育旅游资源。近年来,桂林体育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体育旅游的意识、氛围不强,媒介宣传不够;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区域一体化旅游实体的发展对桂林体育旅游产生了威胁等,因而,提出以构建"大桂林体育旅游圈"为载体来规划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状况及其开发对策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包括民族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三个层面的要素,其游客动机主要来源于探秘和猎奇心理的驱动;当前的开发主要存在开发意识弱、特色不突出,宣传力度弱、挖掘整理研究力度不够、规划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扩大民族体育的知名度、运用研究与创新的方法挖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陆元兆 《体育学刊》2004,11(5):25-28
运用SWOT分析方法,客观地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一统二化三结合”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