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惠丽 《东南传播》2012,(1):159-161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也有"境界"。以王国维的境界说来分析纪录片的解说词,可以发现有些主创者在解说词和视听语言的配合中采用文学创作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表现技法。两种表现技法在使用上各有特色,在电视纪录片中应用有着独特的效果和感染力。恰到好处地运用两种技法,可以提高和拓展受众的想象空间,达到增加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出版科学》2013,21(1):39-41
以阐述"造境"的含义入手,分析"以形造境"、"以材造境"和"以文造境"三种书籍装帧的造境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之美。  相似文献   

4.
袁玲 《新闻前哨》2014,(5):54-57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诗学和美学术语。意境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之说;而“境”出自佛经,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史实之上,将对宋代"弓箭社"的保家安境历史功用进行探析。首先对宋代"弓箭社"进行简单的概述;其次叙述"弓箭社"功用的前后变化;再次对"弓箭社"保家安境史迹进行分析;最后对"弓箭社"的功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知止而力行"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三个方面对理学宗师杨时的"学习"之道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择用“优美”“宏壮”分别评价“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对于其中出现的扞格难通的状况,不宜过分执着于概念的文化归属,而是有必要先回到《人间词话》的论说语境,通过“了解之同情”的方式,考察两组概念的演绎情况,辨明王国维的问题意识。如此才能回答概念的对应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优美”“宏壮”对词的感悟方面不足的问题具有补偏救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人文描述的角度,捡起"八音"的几个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八音"进行探讨,说明"八音"音律之美。一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凤凰骨笛";二说,韶乐;三说,丝之琴瑟。  相似文献   

9.
喻星 《新闻传播》2012,(3):81-82
要想做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练就一身"硬功夫",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仅要有灵活的头脑,扎实的写作功底,也要懂点"瑜伽"之道,学会热身之道、"专注"之道、"结合"之道和"坚持"之道,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古代河南先民聚族而居,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认知。在聚族而居的过程中,出于共同生存的需要、共同的经济利益、安全需要和共同的道德水准与宗教信仰,他们会通过村落建筑布局去体现这种群体认可,这就出现了最早的"村境"意识。  相似文献   

11.
致孔另境①(五通) 一 另境兄:嘱修改《新名词词典》④“美术音乐部”,经弟细看原文,非但毫无“新”名词,即“旧”名词亦历乱无章,应有者不有,而不必有者则有之。且解释欠当,寥寥数条(美音共只三十馀条)而已。  相似文献   

12.
"角度"一词源于摄影,它是指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借鉴到采访报道中,角度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换言之,即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但在某些记者的眼中,"角度"却有了特殊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全世民 《兰台世界》2014,(3):120-121
本文立足于史实之上,将对宋代“弓箭社”的保家安境历史功用进行探析。首先对宋代“弓箭社”进行简单的概述;其次叙述“弓箭社”功用的前后变化;4I-次对“弓箭社”保家安境史迹进行分析;最后对“弓箭社”的功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提升当前新闻学研究水平有两种必须的路径:一是"走出"新闻学,即以跨学科的视野进行学科融合;二是"走入"新闻学,即以新闻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为基础,真正进入新闻学自身研究领域。"走出"与"走入"是新闻学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新闻教育扩张、学术队伍结构变化、学科特征等的内在要求。"走入"新闻学的问题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走出"与"走入"相互联系,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5.
"于丹现象"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看,于丹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热捧,与其说是于丹的成功,不如说是电视霸权的胜利。"于丹现象"是电视对传统文化资源、印刷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收编"。  相似文献   

16.
范以锦 《新闻前哨》2007,(10):34-36
传媒教育的所谓"学",就是传媒学问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术",就是从事传媒工作的技艺,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对"学"和"术"的理解不同会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两者结合得不好也会引发学界和业界的非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表象过程中,通过运笔过程,笔法呈现来表现笔墨,从而更好地促进意境的营造。通过不同的笔法研究,从而营造出不同的精神境界。以体面的变化为基础的运用笔和手腕通过墨等介质呈现。通过线的深浅、线的转折在表现结构,阴阳(明暗)关系.结构体面的变化.画面中的线条更多的则是显示厚重、厚度、力度和力量来表现对对象的感受。我们在中国画的造境过程是通过合理的用笔.恰当的书法用笔,写意性进行创作思考,借助笔法等有机结合起来,用不同材质的毛笔和宣纸,抒发个人情感。达到笔法、墨法、抽象性笔墨情感的熔入,完美统一地表现出对象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墨、线、色等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运用,传递给观众美的享受.营造出画面不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黎丹 《新闻传播》2012,(7):194+196
编辑是信息的传播者,是广大读者汲取文化知识的把关者。在日常工作中,编辑也应该"三从""四得"。"三从",就是指遵从社会需要、遵从读者需要、遵从图书需要;"四得",是指编辑要识得、懂得、写得、改得。  相似文献   

19.
王育霖 《出版科学》2015,23(1):34-37
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最高境界.本文以造境为切入点,从音乐元素、音乐内容、音乐形象和音乐文字四个方面分析音乐书籍封面设计的造境手法,探讨音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美.  相似文献   

20.
水汶 《兰台世界》2016,(8):125-127
关于《诗经·召南·采蘋》一诗的主旨,古人多认为与祭祀有关。然与何种祭礼有关,却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采蘋》诗表现了大夫妻能循法度,可以承先祖、共祭祀。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表现大夫妻能奉祭祀,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方玉润认为此诗与贵族嫁女的"三月教成"告祭宗庙有关。考察诗中"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尸""、季女",从诗中出现的祭品、祭祀地点来看,方说有理。《诗经·召南·采蘋》当是反映"三月教成之祭"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