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胡风事件而受难,七月派诗人在苦难中承继着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不少别具特色的新的诗篇,无意中把七月诗派的创作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些诗篇可以用苦难而倔强的精神肖像来命名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多方面论析了七月诗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创作特点,以及诗人们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诗美,他们用笔为时代描绘出民族解放的轨迹,画出了苦难抗争的民族灵魂,勇敢地抨击时政的黑暗,呼唤“新世界”的光明与自由。文章通过对诗人们创作主题和艺术选择的揭示,表现了七月诗人们不懈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3.
阿垅是“七月诗派”中风格独特的著名诗人,他善于营造寓意深刻的意象和意境来表情达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又余味曲包,深得中国传统诗歌的三昧。短诗《孤岛》,即是最能体现诗人艺术风格的优秀之作。《孤岛》写于1946年。这是诗人生命史上最富有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为园地,形成了一个阵容整齐、创作风格鲜明、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诗人群——“七月诗派”。绿原、阿垅、鲁藜、牛汉、冀汸、曾卓、罗洛、芦甸、孙钢、鲁煤、彭燕郊等,都是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在这一批驰骋在四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看来,“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对于他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把艺术个性和时代的性格统一起来,各自以他们独创性的作品“反射出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光泽”,从而把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推上了一个坚实的高峰。绿原、牛汉是“七月诗派”中两位才华出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派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现实主义流派,以《七月》、《希望》为创作阵地,以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为创作宗旨,将客观现实和诗人主观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胡风的文艺理论和编刊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七月诗派有共同的流派风格,诗人在诗歌中展现抗战时期的血与火的历史,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表现个人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鲁藜是“七月诗派”著名的老诗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使“七月诗派”沉落,对它的研究至今还有很大一片空白。本文试图对这位老诗人的创作道路和诗歌艺术进行一次全面考查,向大家求教。一鲁藜,原名许图地,曾经用过的笔名还有鲁加、鲁家、许望、许怀榕等。一九一四年诞生于福建同安县巷东许厝村的一个贫苦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10.
从1980年开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被称为“朦胧诗派”。它是中国汉语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的短诗《安慰》在充满梦幻和童稚之中,流溢着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11.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在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诗歌审美意象群中有两个中心意象,这便是“海”和“泪”。舒婷用“海”和“泪”这样充满青春气息而又涌动着生命渴盼的意象,传达了一种执着人生态度,营造了一片精神飞越的幻境,给逼仄而久旱的诗国带来了一种壮阔之气,一种润译之感。  相似文献   

13.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胡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杜谷、邹荻帆等。七月诗派跨越了抗日  相似文献   

14.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论七月诗派的整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诗派诞生和成长在中华民族最艰难最动荡最复杂的时代之中,诗人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郁愤情绪构成其情感、艺术世界的内涵。他们多面多层次地歌咏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张扬苦斗精神,充盈着韧性的搏击时代的力量和要求。七月诗歌在整体上呈现斑斓与浓烈的美感特征,这与其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多色彩以及其倾向鲜明、热烈、直接、简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朱湘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整体匀称工整,想象绮丽;意象恬静绚丽,富有古典美;节与节之间跳跃性较大;词语凝练韵律和谐,调子平静而情感深邃,充分体现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思想和早期新月诗派提出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7.
艾青与七月诗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艾青以他独具魅力的诗作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走上诗坛,这其中绝大部分成为七月诗派的中坚力量。艾青的诗学思想与七月诗派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与胡风的主张大体一致。艾青以其创作上的“楷模”作用与诗歌理论上的“导引”作用,使七月诗派的流派风格最终得以形成,艾青是七月诗派这个队伍中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相似文献   

18.
李海燕 《学语文》2004,(4):29-29
朱湘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整体匀称工整,想象绮丽;意象恬静绚丽,富有古典美;节与节之间跳跃性较大;词语凝练韵律和谐,调子平静而情感深邃,充分体现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思想和早期新月诗派提出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9.
曾卓是"七月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沉痛的忏悔心绪俯拾即是。诗人在青春时期和沉冤时期所写的诗歌中表现出心灵忏悔的两个基本指向:一是指向自我内心的,即灵魂拷问;二是指向时代社会的,即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