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学生"问学"意识和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问学”意识和“问学”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需要把握价值,重视“问学”;创设情境,激发“想问”;转变观念,鼓励“敢问”;明确要求,促进“会问”。  相似文献   

2.
“问学课堂”以生为本,将传统的“教学问”转变为“问学教”。本文立足“问学课堂”,在阅读教学中,以问启 学,激活思维;以问导学,理清思维;以问促学,活跃思维;以问延学,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方法,“三问三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校本化操作模式。“三问三学”即是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以问导学”、“自问促学”和“设问测学”三个环节,旨在以问题为栽体,以思维为核心,更好地整合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课文问导先学卡”是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两大先进理念的积极实践,本文拟从“‘先学先得’,公开学生已知的秘密”,“‘我读我问’,解码学生求知的欲望”两方面阐述“问导先学卡”之于教与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旭兴 《江苏教育》2023,(35):16-19
为探索儿童问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路径,特以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执教的《绿》一课为研究对象,探索儿童问学课堂中如何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用”这“四问”来驱动儿童思维不断进阶,实现儿童问学课堂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通过"问",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学",砥砺学生的能力,"问"与"学"相长,"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在"问学课堂"中,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问”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难以落到实处。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何尝不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呢?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项目化视域下的儿童问学课堂是一种学习发生,思维发展和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样态。在“双减”“双新”背景下,在项目化理念的渗透下,儿童问学课堂的学习是一种以悟学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以对话为常态,以思维为主轴,以建构为落点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与“问”是学生积极建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两者的脱离将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以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并注重活动类课程的实施,将有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与“问”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能积极的建卡勾知识。  相似文献   

10.
“问学意识”,即能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并以此确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当前小学阶段的很多科学实践活动过于追求内容的丰富度和趣味性,缺少对学生“问学意识”的培养。结构化实践是一种在“问学意识”的理性关照下,通过对实践活动的长程设计,合理规划科学实践活动环节并递进式地推进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获取新知的方法,进行逻辑清晰的认知建构,实现以问促学、以问延学的教学设计理念。本文结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从五个方面探讨结构化实践活动的路径构建,以期为提升学生的“问学意识”与科学素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深度问学课堂建模实践,以纠偏当下课堂“浅层化”学习现状为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学生对认知理解、过程反思和问学能力的提升,倡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追问,将整体性教学设计与过程性建模实践直指课堂问题深度解决,具有问学性、思辨性、真学性、适切性、批判性等内涵特征。建模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深度思辨的能力和问学张力,还为新时期课改向教学层面不断深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师道》2012,(9):59-59
凡是教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真是不会问问题——别说主动问老师问题了.就是老师提问。愿意主动回答的都没有几个。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可惜现在的教学,往往只顾“学”而置“问”于不顾。  相似文献   

13.
"问学课堂"以"问"导航,问源、问流、问法,进而引领儿童解开数学"知识套"."问学课堂"以"学"探航,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进而激活儿童"思维场"."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问""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4.
质疑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以问题驱动引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高阶思维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问学的驱动下,培养高阶思维品质的策略是:自主质疑,激发思维的活性;自主探疑,触发思维的弹性;自主拓疑,启发思维的创性。  相似文献   

15.
深度学习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建构“问学”课堂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问学”课堂需要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明确方向、指向目标,注重层次、遵循逻辑,体现交互、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性意指思考教育的特定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形态和制度对应着不同的显性教育理性。通过梳理21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理性从“学习”到“问学”(study)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可为正在全球兴起的“问学”理性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性文化基础和空间。换而言之,西方当下的“问学”教育理性转向实则为中国教育理性的文化回归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综合运用、自主实践的过程。"儿童问学课堂",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学生在"问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文章运用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简要介绍核心素养和“问学课堂”两个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导入情境、组织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效提问,通过优化学习流程、补充练习问题以及鼓励学生设计应用题让学生展开有效学习,最后基于学生的学、练成果设计问题,辅助学生梳理所学,构建“问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朱熹和王阳明都非常重视蒙养教育,在蒙养教育观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体现在:重视德行教育、重视教学的刚性和规范性、读书贵在精熟、德育与日常生活融合。不同点体现在:朱、王的蒙养教育观分别体现了“道问学”和“致良知”的不同学术旨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比较二者蒙养教育观的异同,认取传统教育价值,一是重视立德树人;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三是教育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