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都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特指和泛指两重含义,前者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后者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而不是强制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通过民间化实现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存在着不断的思想位移:革命时代,时代化引领中国化和大众化;建设初期,大众化引领中国化和时代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引领时代化和大众化.从横向看,当代中国面临的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思想交汇和新旧马克思主义并存决定了时代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工作就跟进一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始终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始终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逻辑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三个重大的理论范畴。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有机统一内蕴着丰富的理论思维信息。解读这些信息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使命。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而中国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逻辑前提。理论思维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相互促进的现实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源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接受才能成为"物质力量"的大众化思想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三层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立足点定位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实质。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灵魂,大众化是目的,三者虽然定位不同,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之中,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列在一起,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形式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等深化到具体的法学研究之中.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宏观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在微观上具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成果较少.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身还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方向,都存在一些不成熟或不完善之处.但正是这种存在不成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或视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国儒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中国农民运动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的历史逻辑,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五四运动后就开启了历史进程,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准确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成果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对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分析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时俱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继承和借鉴。积累的经验主要有:加强党对舆论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军事任务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政治保证和理论前提;通过干部学校及在职学习、群众教育,以报刊图书、文学艺术、纪念活动等大众传媒为媒介,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同时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存在性内涵和历史性内涵,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现实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诉求,它具有发展形式、理论成果和价值生成等方面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语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选择和理论创新的动态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化、现实化、大众化的路径建构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展历程,从中展现出中国发展模式的新思维、新范式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莎莎 《文教资料》2009,(26):110-111
中国的近现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文化交流的最有价值成果.现代文化交流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表述被首次提出。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明晰3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考中明确“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呈现形式,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深刻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方向;二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在“为什么行”的思考中明确“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奥秘,是永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