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媒体融合趋势,催生了“微”报道.“微”报道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共享、字数受限和受众广泛.然而受益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在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上,媒体利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以近来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为例,信息遗漏失序、反常性品位过度、报道倾向不明为人诟病和批判.反思新闻媒体在“微”报道上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对2000年至2003年我国四份报纸[《人民日报》(全国版)、《南方周末》、《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的自杀新闻报道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媒体如何建构自杀议题。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对自杀议题的建构尚处于“事件性”报道阶段,亟待迈向“资讯性”传播阶段。  相似文献   

3.
颜美群 《新闻知识》2012,(3):45-46,103
微博作为具有多元化传播元素的一种媒介平台,近年来在重大科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的“天宫一号”发射,多家门户网站对发射全过程进行微博直播,直播报道将航天事件碎片化、通俗化、个性化、无时差地呈现给微博用户,给微博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本文试图对微博直播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比照微博与传统媒体在航天事件传播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微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微博直播也逐渐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方式之一,但微博"直播自杀"却引起舆论的旋风,随之掀起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戾气的愈演愈烈,对网络与现实两个空间都造成极大冲击,对社会和某些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微博直播自杀"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措施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2014年12月21日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初,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转载报道和微博网友的谴责,让事件中的医患矛盾与医生职业责任缺失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和报道,真相逐渐明朗,网络话语更多趋于理性。本文就此次事件发展中的官方微博、传统媒体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面对微博的挑战,传统媒体要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地位,必须保持新闻事件的“新鲜度”.但在新闻“保鲜”的同时,又会面临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传播伦理的考验.传统媒体要在话语权的确立和传播伦理的冲突中走出困境,就要重构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胡蕊 《青年记者》2016,(31):46-47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转型,体育新闻报道也随之兴盏.互联网迈入微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影响力与日俱增.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新闻的报道模式,微媒体时代的体育报道以即时性、互动性、伴随性更能引起体育受众的关注和参与,里约奥运女排夺冠的赛事视频微博点击量超过1.1亿人次,传播效果惊人.网络直播平台“花椒”邀请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直播互动两小时,个人吸金20多万元;专业的体育直播平台(如章鱼TV)邀请前排球国手作为主持人与网友的弹幕共同直播比赛吸引上百万观众……  相似文献   

8.
调查真相是媒体的责任,但也需要注意媒体自身的行为边界。近日,一个名为"鲁若晴"的青岛患癌姑娘由于其在微博上病情的介绍和坚强乐观的性格,在微博上一夜走红。但突然的爆红也带来了诸多网友对"鲁若晴"真假的质疑。《鲁中晨报》率先刊发措辞严厉的调查求证报道,引起了其他媒体的质疑和抨击,进而引发一场媒体间的论战。这个由微博延伸到传统媒体的"鲁若晴"事件可以让我们反思如何才是合乎伦理的真相传播。本文从此事件出发,探讨了媒体在追求真相、为公众答疑解惑时以及媒体之间开展正常的业务批评和讨论时所应遵循的新闻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9.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10.
媒体官方微博凭借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公共事件中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强大的网络舆情传播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媒体官方微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舆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媒体在报道中更好地发挥正面传播效果和服务公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鸿浩  毛展  张郑国 《新闻世界》2011,(11):110-111
本文以舟曲特大泥石流中大学生王凯“微博”直播灾情为案例,研究在特定事件中微博的传播过程,并结合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自我表露、符号互动等理论提出了描述特定事件微博的“3+2”传播模式,对一般事件中微博传播模式的解读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博以其自身的方便快捷、多媒体性、互动性强、自媒体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分析普通网友、公众人物以及主流媒体通过新浪微博在该事件报道中体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就"微博式微"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媒体融合趋势,催生了"微"报道。"微"报道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共享、字数受限和受众广泛。然而受益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在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上,媒体利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以近来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为例,信息遗漏失序、反常性品位过度、报道倾向不明为人诟病和批判。反思新闻媒体在"微"报道上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金婧 《传媒观察》2011,(12):29-30
2010年5月27日凌晨,深圳富士康一名25岁员工割脉自杀,因抢救及时而获救。这是当年该公司第13例员工自杀事件,被媒体称为"十三连跳",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国内外研究表明,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联。那么,在这次富士康连续性自杀事件中,大众传媒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次富士康事件中媒体自杀报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媒体对自杀事  相似文献   

15.
胡钰  陆洪磊 《青年记者》2017,(12):11-13
以社交媒体、网络传播为标志的新媒体的繁荣带来新闻传播活动的大发展,不论是职业记者还是“公民记者”,不论是职业新闻传播还是非职业新闻传播,活跃度都大幅度提升.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看,这种活跃度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这种活跃度存在行为失范的隐忧.这种媒体大变革的趋势与转型期中国的多元价值观叠加,将原先的传统媒体及其奉行的新闻伦理逼上了“绝路”. 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新闻伦理出现.如何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伦理的内涵,推动新闻伦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已成为当代新闻界必须面对的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在对于宜黄拆迁事件的微博传播分析中,研究者们强调了"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在浙江湖州"织里抗税"事件的微博传播中,并没有出现主导传播的"意见领袖"。该事件的传播沿用了人际扩散的模式,在这种基于人际传播圈子的传播中,信息采用无中心的平等链式扩散,在信息扩散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并受到人际传播中认知强调和归因错误的影响。因此,政府对于该模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谨慎应对,找准网民怨恨目标和动员框架,并在微博直播向传统媒体转移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王飞贺 《传媒》2016,(17):52-53
通过短短140字记录身边的所见所闻,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微博成为新媒体时代人们最常用的发布和交流工具之一。随着受众的不断扩大,微博成为众多公关事件的源头和助推者。人们在微博空间肆意发布和评论公共事件,语言暴力、谣言等伦理失范等现象日益增多,给社会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2016年5月我国多地又现“毒跑道”,一时间新闻报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到处都是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据统计自2016年6月22日0:00到该日17:30分,原创微博数量就达到3747条,位居所有传播平台第一。人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随意发声,辱骂、暴力等言论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传播,造成了不小的舆论压力。这个过程中也加剧了伦理失范现象,亟须寻找应对对策,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龚捷  秦赛一 《青年记者》2016,(21):18-19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不断升级,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以“短平快”为基本特征的即时信息传播时代——“微媒体”时代正在全面到来.“微媒体”时代,数以亿计的微博、微信用户参与其中,评论、点赞、转发、分享,网络热点事件频频出现. 时效性:网络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微媒体”中信息的传播特性还是网络热点事件的基本特征,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要素:时间.信息即时传播,热点瞬时爆发,决定了“微媒体”时代网络热点事件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标准相较于以往更加严格.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时性和全时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因素,近年来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自杀新闻"已成为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少数电视媒体在自杀事件报道中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亟待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岳小乔 《新闻传播》2010,(9):123-124
7月1日20时20分,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在其新浪微博上回复了一个名叫“萨根”的网友:“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是不是也要大家跟着复制如何造假?”接着为了回应网友的质疑,方舟子连发了8条微博,举出相关证据,由此引发了一场唐骏“造假门”风波。此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纷纷跟进,唐骏“造假门”演变为一场社会诚信危机的大讨论。本文试图以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为理论模型,分析此次事件中微博传播的机制。并与传统媒体相对比,分析微博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