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及其实践归旨,"善羲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曾存在过一种以法及其善,Yi,美(三字均以“羊”为内核)为特质的“羊化”。古人将“羊”视作“神判”和“吉祥”物。法的古写作“法”,其中的“廉”就是神判“解廉”(Xie豸)。Xie豸也也就是古代中国原始法道德历史化中的“神羊”,善,Yi,美中的“羊”就是神判羊“廉”及其原始法的历史隐喻符号,善是古代对法的秉公和道德的公正体现:Yi是古人对法的践履和道德的力行体验,美是古人对法的敬仰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有别于蛙,虎,龙(图腾)的“羊”不是一个附加在灵物之上的吉祥物,其本身就是一个吉祥物(古“羊”即“祥”),因而羊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明”及其祥和循法与礼仪之邦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和皇权的“龙”,而是作为法道象征的“羊”。中华民族祥和循法,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与审美崇尚的诗性精神根植于古老的“羊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申论古代中国"羊文化"的历史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曾经存在过一种以溏及其善、羲、美(均以“羊”为内核)为特质的“羊文化”。它影响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外交生活、精神生活。有别于远古龙图腾的羊不是个别民族的图腾和附加在灵物之上的吉祥物,而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的图腾,其本身就是一个吉祥物(羊——祥),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和吉祥物。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及其祥和循法与礼仪之邦本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法道德的象征与面目和蔼可亲的“羊”。中华民族祥和循法、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与审美崇尚的诗性精神根植于古老的“羊文化”。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而非“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4.
一凡 《湖北教育》2014,(2):61-61
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相似文献   

5.
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众多的文化事象都与“补拉”、款组织有关,从中可以清晰地清理出侗族特别是古代侗族的道德价值观。侗族文化具有原始质朴的“善”,其道德价值观在结构上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与大自然友好相处;(2)以和谐统一为社会道德规范;(3)个体地道德价值观是趋善避恶、抑丑扬美。这种道德价值结构实际上是由类(自然)——社会——个体的具体化过程,同时也是由类——个体——类的辩证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家们是把善恶作为道德范畴的相对立的概念来谈论的。孔子强调善是“志于仁”就意志与实践“仁”的行为的自觉的统一.违背了“仁”就是恶。老子认为善是“德”,即遵循自然之道。反之则是恶。这种善恶观是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墨子善恶观建立在“兼爱”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儒道墨三家观点兼收并蓄.变通灵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与来源于宗教文化的西方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批评法,其个性特征与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法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注意文学艺术的“人教”作用,强调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重古轻今的价值取向异常突出。  相似文献   

8.
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韩非针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而提出了“务法不务德”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源于四点:1.“必因人情”,即由于人性是自私自利,骄于爱而听于威的,故而为善去恶不能希图道德感化,只能用法制;2.“称俗而行”。上古时代无经济利益冲突,用德可治,而当世财寡人多,弱肉强食,仍株守德治是行不通的;3.“权其轻重,出其大利”,在德与法之间必须以功利为原则进行权衡;4.“以刑去刑”,法治的目的在于救群生之乱,使强不侵弱,众不暴寡,达到理想道德社会。韩非的这些法治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10.
尽管儒家提出了几种人性论,但只有孟子把人性善的理论上升到人本质理论的高度。由于“善”的人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的文化,伦理学发达而认识论衰微,具有积极向上、追求统一和忧国忧民的内在精神,但也造成了对妇女的轻侮和以“礼”杀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历代教育家大力倡导的理念。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倡导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境界为古代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也成为评价人们文明修身的价值标准。明朝刘基(字伯温),素有“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统一中国”的美称,他在《郁离子》一书中提出“无畏者祸之本乎,惟有德要以受天祥”的名言。王阳明创建心学体系,突出道德主体化和人心本体化,构建知行统一的道德过程理伦,推崇“致良知”道德修养方法,提出了“天善天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的道德观。宋朝林逋提出“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个人平时要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进行比较,剖析其“善”,“恶”根源,扬善去恶的修养方法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渊源及其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把握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伦道德融摄一切的“道德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原因尽管复杂多样,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以德配天”的观念和宗法制度,它们同时构成传统“道德型”文化的“形上”根源和“形下”基础。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是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伦理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伦理是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秩序,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道德是根据伦理的实体性要求所进行的主体建构,是人们对社会关系所规定之“道理”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它表现为个体的主观意志和内在品质。伦理与道德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冲突和根本性的分歧,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阐释。然而,当代学校德育放大了二者的区别,在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价值观方面都表现出伦理与道德的疏离。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陷入伦理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冲突、公共伦理和个人美德的冲突。为避免这样的冲突,德育应寻求二者的统一,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目的论四个方面建构“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  相似文献   

18.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其具体表现为:民惟邦本,敬德为民;进德修业,重视文化;崇尚操守,讲究气节;仁者爱人,恭谦礼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刑法呈现出泛化的特点,站在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一特点与中国古代刑治主义的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国数千年白勺.法典,尽管分别冠之以“法”、“律”、“统,,的名称,实质上都是刑法典。儒家重“德”,而法家重“法”,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是公权之治。儒家的“德治”不是要废法,恰恰是以“法”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德刑之辩”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德刑之辩”的历史昭示我们,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