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云流水”创作观是苏轼创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是受我国古代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是苏洵“风水相遭”说的继承和发展。“行云流水”说强调创作更有灵感,要能写出客观事物的千姿百态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此说强调了创作主体的修养和作用,在今天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具体分析了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及其对苏轼的影响, 指出苏东坡是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洵的文学创作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弹事"实为公诉状文,作者均为职司弹劾的御史,读者对象为君王.<文选>卷四十"弹事"收有任日方的<奏弹曹景宗><奏弹刘整>和沈约的<奏弹王源>三篇.曹景宗因军事而遭弹劾,刘整因家事而遭弹劾,王源因婚事而遭弹劾,包括了朝廷命官从家到国违反法制或道德的重要类型.叙事简明、气势凌厉是弹事文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北宋史学繁荣的背景下,三苏父子挟其文学盛名之东风钻研史学,并写出了大量史论文章,这些史论有的是专论历史,有的则是在其策论及政论之中,这些构成了三苏史学的基础。宋代是理学大盛的时代,理学对三苏史学的影响体现在三苏在其史论中的说"理",以致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评价其论为"近理"。作为疑经惑古的先锋,三苏父子同作《五经论》打破经书的神话,将圣人作经用合乎人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平凡化,更易使三苏的思想解放。三苏作史不落窠臼,每有新意,辄发论之,这使得其史论看来不觉乏味。三苏家乡风俗及家学重史也使得三苏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以三苏为杰出代表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对风水历来讲究,时人以及后人还产生了许多关于苏氏家族与风水的谚语、传说,但风水却不是苏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在科举制较完善的宋代,良好的家族教育才是眉山苏氏家族振兴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6.
三苏蜀学在哲学上有较深造诣,这主要表现在三苏在本体论上提出道本论宇宙观,在人性论上提出善恶非性的思想,在辩证思维方面提出阴阳相资的思想,而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些思想不仅对宋代巴蜀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其苏氏蜀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对蜀学自身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比三苏父子四篇<管仲论>,分析三苏<管仲论>的特色、三苏史论文创作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苏文风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们回顾宋代古文运动的成就,无不称颂亲执文柄的古文大家欧阳修的倡导之功,但也不会忘记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吐秀发奇,为古文运动作出的卓越贡献。三苏的散文作品,向来被视为新体古文的典范;三苏文论,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将散见于三苏书信、序跋和其它文章中有关散文创作的论述,作一次梳理与比较,意在窥探作为苏氏家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苏氏文论的间架及其在宋代文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文学巨人因创作了不少反映悲剧思想的小说而闻名于世。本文试以哈代"环境与性格小说"的奠基之作《远离尘嚣》为例,从作者的命运观、宗教观以及自然观三方面来分析他的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六册所选的《原毁》一文,是韩愈议论散文中的名篇。中唐之世,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政治十分腐败。士人间排挤倾轧十分剧烈,拉帮结派。攻讦诽谤之风盛行。作者本人就曾因关中大旱奏请宽民役赋以及谏迎佛骨事而遭政敌猛烈攻击,两度被贬。也曾因为李贺避父讳不能应进士试之事鸣不平而遭诽谤。作为一个正直的士大夫,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之浇薄、毁谤之滋多深恶痛绝,这篇文章,既是对时事的针砭,又是作  相似文献   

13.
<正>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唐代诗人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均点明了古诗词创作贴近生活的本质属性,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境遇。而这也恰恰说明,古诗词教学需要关注作品背后蕴含的知识。背景知识是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背景知识则是由与古诗词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的"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理论对史书与小说的区分作了深入探讨。"以文运事"之"事"以历史事实为主,"事为文之料",创作主体不能随意发挥,但金圣叹并不排斥创作主体之主观作用,而是强调主体的"运",赞赏司马迁在《史记》之"文"中的主导地位。"因文生事"之"事"则以虚构为主,"事"为"文"所生发,创作者应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之"因文生事"以解析《水浒传》的内在文脉之发展为旨归,不拘泥于事情之真假,而注意事在文中的功能和作用。要之,从实有之事到文生之事,小说与史书的分野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4-15,32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是"以情为主而义附之,所以成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诗,"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思想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讽谕诗创作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作者创作的主旨所决定的。过分注重"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创作原则,影响了讽谕诗的情致韵味。  相似文献   

16.
在课改实践中,阅读备受关注,而在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尤为重要。"整本书阅读"以阅读整本书为理念,鼓励学生透过"整本书阅读",感受完整的生活图景。"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境遇,以及人文、社会思想等。从顶层设计,突出整体理念,在推进实施中融入整合思想,从提升阅读质量上强调整理意识,来促进"整本书阅读"科学、有序、有效推动。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与舍伍德·安德森这两位同时代的美国作家,身处不同国度,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却面临着相似的"失语"状态,而这两位相似处境中的母亲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对比探究两位作家所塑造的两个形象,有助于读者准确解读作家的创作思想,进而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不同文明所决定的母亲身份的差异性,以及性别差异对作者对待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的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循着这时代教育哲学之脉络,走进张雪艳老师鲜活形象的课堂,我们触摸到了这位独具思想的教师探寻适合儿童自身成长规律、构建儿童喜欢的课堂的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19.
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首次提出并深刻论证了"用教材考而非考教材"这一重大理念。它与传统的"考教材而非用教材考"有着本质区别,只是把教材当作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资源,强调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加工和整理,突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作者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用理例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教研员应有的视界与高度,就如何在命题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作了全面阐释。浙江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其先进的考试命题理念和技巧一向被人们所推崇,相信本文会给广大教师带来不一样的体味。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歌教学强调知人论世,其实此法亦适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尤其是古代诗文作者时,必须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相关情况。“相关情况”则是指对其思想情感产生影响的重大经历、创作风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