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瑞 《语文知识》2012,(4):44-46
副词"在"和助词"着"在语法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表现为,它们拥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延续性]。相异之处表现为,它们存在两组对立的语义特征——[+事件判断]/[状态性质];[+存续性]/[+持续性]。副词"在"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事件处于存续状态中";助词"着"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2.
"be"和"是"分别是现代英汉语里的高频词,二词的语法特征具有多面性,既具备动词的语法特性,又与典型动词有一些差异,带有其他词类的特征。该文讨论了"be"和"是"的词类范畴,并对比分析二词在句法语义方面以及作为焦点标记的相似相异之处,对于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其方言特征比较明显。"飞"和"多"是温江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程度副词,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拟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这两个副词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这么”与“那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这么”和“那么”既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又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朴通事谚解》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与敦煌变文和现代汉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助动词"要"的语义与敦煌变文的助动词"要"语义相比,多了表示"可能"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助动词"要"语义相比,还没有出现用于比较句、表示"估计"的用法;在语法上,《朴通事谚解》用来修饰"要"的副词既有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副词如"却、方、待"等,也有属于现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只、也、都、还"等,呈现过渡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8.
"居然"与"竟然"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使用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对"居然"与"竟然"两个词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作了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作"与"做"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21,(1):102-109
"把"字句作为兰州方言的一种强势语句,在普通话用法基础上扩展出更多功能。将兰州方言"把"字句的结构描写为"把N+B"式,其中各构成成分的语法特征为:"把"字的语法功能泛化;N可以为非典型受事;B包括动词性、名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结构,整个句式的语义还表现出非处置性。这既是汉语语法自身的发展,也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纳西语的"来"和"去"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来"和"去"是研究纳西语动词虚化的重要内容.指出纳西语的"来、去"本身具有鲜明的语义特点和语法形态,有时可能被虚化.与"来、去"结合而成的述宾短语、连动短语、动补短语中的动词可以变调,变调后,短语语义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结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组合,然而在当代口语及书面语中,“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可见,“程度副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一类名词与程度副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分析“X儿”里“儿”(指词缀)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情况。还是从“X儿”产生的理据上分析,都证明“儿”是一个语素。从“X儿”中“X”的词性情况和“儿”在“X儿”中的语法作用以及“X儿”的整体功能等方面分析,“儿”具有如下作用:即语音标记作用、语法标记作用、语用标记作用和语义标记作用。上述作用往往交叉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说"-V/V"式     
本考察了“-V/V”式的各个构成成分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探讨了该句式在语法分布上的特点,即该句式一般只出现于肯定句和表示肯定的反问句中而不出现于否定句中;研究了该句式在语用表达上的作用,着力解释了动词后成分所具有的超乎寻常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运用静态描写的方式,对现代汉语中可作状语的从式形容词的构成和类型、从式形容词状语的语法结构特征及其语义分类和语义指向特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雷”作为2008年的兴起的流行词汇,一直被频繁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其流行的频度,散布度和流通度的不断扩大,其语义的演化也呈现出隐喻性语义泛化的特性,并最终实现流行语“雷”的词汇化.文章通过详实列举出“雷”的新兴语义及其语法功能来展示其演化进程,并从认知角度出发来阐释流行语“雷”的语义泛化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流行语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联系思维和存在的桥梁,语言棱镜的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语言的存在样式。存在问题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一个共同的重要问题。而存在句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汉韩存在句之异同为:汉韩都有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都可以通过存在主体与存在场所在句中位置的不同来表现句子语义的不同;但汉韩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数量、语法格式与语义特点等方面存有差异。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存在动词时主要有两类偏误:漏用和误用。漏用存在动词的原因属于系统性错误,常伴有母语干扰的因素;误用存在动词的原因主要是没掌握好汉语存在动词的结构格式、存在主体有定无定意义差别及其与存在动词的共现关系。  相似文献   

19.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20.
"差点儿+VP"结构一直是语法学界热议的论题之一。从语义方面入手,侧重分析语义指向,结合语用对该结构进行解构,探讨"差点儿没"的划分歧义的方法,有助于这一语法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