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用地剧烈扩张和城市人口快速聚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人地空间失调已成为城市和区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本文以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区为案例,采用基尼系数、空间指向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和离差系数模型分析了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的空间失调和演化特征,使用OLS和GWR模型探讨了城市人地空间失调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人地空间分布失调的主要症结是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分布失衡、波动剧烈,并具有先扩大后缩小的动态特征;(2)城市人地空间格局失调的主导症结是建设用地向中心城市的聚集超前于城市人口聚集,表现为区域分异和空间极化特征,并伴随城市发展呈现"人口冒进-土地冒进-人地协调"的演化特征;(3)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土地城镇化水平、土地的经济效率和城市区位差异是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空间失调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关结论可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4)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目前建筑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米称为高层建筑。在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时,称为超高层建筑。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是人口集中,可利用建筑内部的竖向和横向交通缩短部门之间的联系距离,从而提高效率;其次能使大面积建筑的用地大幅度缩小,有可能在城市中心地段选址;第三,可以减少市政建设投资和缩短建筑工期。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现阶段,受到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人口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高层和超高层也随之成为建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下,高层建筑也开始向地下空间予以拓展,这对于深基坑施工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施工质量对于建筑的整体结构安全和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深基坑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高层建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是城镇化后期和人口减少趋势下面临的重要命题,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能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内涵、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和途径等研究成果进展,提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的方向和主要任务。【结果】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内涵从数量控制逐步向提质增效和优化布局转变;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时空演变主要集中在宅基地与工业用地减量化潜力测算和空间分异;人口流失和产业衰退造成了城市收缩和农村空心化,引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路径。【结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理论认知—减量化时空演变—减量化调控模式—减量化效应”为研究主线,完整、准确、全面剖析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内涵,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演变过程及空间差异研究,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模式总结和案例分析,深化多元效应分析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剖析既有城镇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在人口收缩背景下的适宜性,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东北三省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在分析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配置现状的基础之上,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究建设用地规模投入与结构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结果】(1)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以地谋发展”式的用地投入模式面临失效;(2)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工业用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已边际报酬递减,着重供给此3类用地的传统用地结构配置策略适宜性下降。【结论】收缩城市面临城镇建设用地“超配”和“错配”的风险,应以控制用地规模、协调人地关系为前提,积极调整用地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外太阳能建筑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宇  张秀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323+288-323,288
阐述了太阳能建筑的定义与分类,详细介绍了美国、日本以及德、法等欧洲发达国家太阳能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零能耗房屋"将成为未来太阳能建筑发展方向,并指出我国太阳能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太阳能建筑在我国将有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能够发掘和展现人口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基于GIS与RS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整合多源影响因素获取人口空间分布影响贡献系数,遵循以乡镇级行政区域为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内完整土地空间共同分配乡镇统计人口的原则,实现张家口市统计人口数1km×1km格网空间化。结果表明:空间化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符合张家口人口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并随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与HSI指数、建设用地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桥西区、桥东区和宣化区,以及各乡镇的镇中心,大致分布在与HSI高值区、RDLS低值区和建设用地集中区。以乡镇级尺度为控制单元进行人口空间化,所得空间化结果的精度优于县级控制单元空间化结果,可为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数据,在县域、镇域尺度上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两种空间分析方法,计量研究不同类型城镇低效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宁波市各类型城镇低效用地整体分布广泛,局部相对集中,分布趋势皆为"西北—东南"向;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中旧厂矿与总体相似,都只在余姚中部出现一个高度集聚中心,呈现出"一核一带"的分布格局;旧城镇与旧村庄在余慈—中心城区—鄞奉轴线上出现若干高度集聚中心,并在市域范围内存在众多次级集聚中心,呈现出"多核多点"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环境不断改变,建筑用地越来越少。建筑物越来越朝着超高层建筑的方向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建筑效益、建筑结构、建设设计和某些特殊功能要求的需要。钢结构因为重量轻、强度高、塑性韧性好、制作简便,施工工期短而被广泛的应用于高层建筑上,现在的高层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向钢结构化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刘瑞  朱道林  朱战强  杨文治 《资源科学》2009,31(11):1919-1926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研究是城市内在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C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在分析了1996年~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动态,总结其时空扩张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从空间形态上看,主要围绕原有城市建设用地向四周扩张,其中向原有城市以东扩张是主要扩张方向: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制度政策,以及内部自然区位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其中反映政府制度政策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最后才是人口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应重视节水生物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我国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简况我国每年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 73.4 % (发达国家多在 50 %以下 ) ,当前我国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为 0 .3— 0 .4 (发达国家为 0 .7— 0 .9)。从GDP用水效益上来看 ,我国 1995年用水效益为 10 .7元 /m3 ,是美国 1990年的 1/ 8,日本 1989年的 1/ 2 5(按 1995年汇率计算 )。这些数据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北方地区 ,特别是华北的黄淮海地区 ,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据 1997年统计资料 ,黄淮海地区以仅占全国 7.7%的水资源养育着全国34.3%的人口 ,支撑着全国 4 0 %的灌溉面积 ,生产出全国 39.2 %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经济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网络经济的产生及主要特点1.1 网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网络经济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生产和消费发展的高级阶段.一般认为,网络经济产生、发展于美国,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迅猛发展浪潮,其重要标志是1993年以来因特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美国几乎占有全球一半以上的上网人口和3/4的电子商务份额.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知识的应用持续地为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有力的方法,这些挑战包括食品安全、疾病、污染和武器的扩散等等。最近,信息技术、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个人的健康和人类福利带来了巨大期望。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科学事业的发展却非常不平衡。比如,发展中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不足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是2%~3%。发展中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1/20~1/30。世界上95%的新科学是由发达国家创造的,而这些国家的人口…  相似文献   

17.
即使是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无法压制人类建筑的欲望。今天最雄心勃勃的项目比以往的工程更大——例如在阿姆斯特丹地下修建的城下之城、高达1001米的摩天大厦。但除了宏大之外,这些建筑也同样要实用。今天世界上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而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舒适、更高效、更健康也是这些项目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土地覆被数据和建设用地当量折算方法,探究1980-2018年广西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及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广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呈大幅度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均呈减少趋势;(2)广西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以2010年为界,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整个研究时段均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林牧渔业是广西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首要产业推动力,其次是建筑业、工业.  相似文献   

20.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11-21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②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③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④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