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2.
吴天丽 《视听》2016,(6):62-63
采访是一部纪录片的奠基石,是整部纪录片的心脏。对于人物专题片来说,采访的质量会严重影响整部片子的成败。本文从纪录片的采访入手简单论述人物类纪录片在采访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胥可 《新闻世界》2011,(4):153-155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由心灵至于形象的艺术,那么纪录片则是一种由形象到达心灵的艺术,只是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尽相同。人物纪录片最终希望表现的,都是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物纪录片必须捕捉人物情感与精神的外在对应,在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中展现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寥寥几笔,其神态便跃然纸上,即使比起人物本人的照片来,恐怕也栩栩如生得多。何故?是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其实人物报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复人物的概念引入纪录片中以其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演员和人物关系的分析探讨纪录片人物的丰富内涵,并通过纪录片人物多种内涵的研究揭示纪录片的真实所在以及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等纪录片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内容传播方式之一,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人物纪实类短视频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故事,具有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等特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成为“爆款”。关于如何创作优质的人物纪实类短视频,以及相关的拍摄技巧等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厦门广电集团《浪花》栏目的拍摄实践与思考,从摄像的角度,分析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影像特征,探讨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摄像实务和对策,希望对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20-221
一个好的人物作品首先要有故事性,传记类人物本身就具有传奇性,通过完整的故事讲述更能艺术地体现人物风采。但故事并不是虚构,纪录片的故事必须真实,必须是在真实的拍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情节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纪实节目越来越多,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及故事片的冲击等原因,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对纪录片"原生态"式记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几度造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困扰。创作者开始以创新的思维追求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在探讨人物纪录片如何在保持纪录片纪实性这一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创作,从故事片中汲取营养,增加生命力,适应新环境,在电影艺术发展浪潮中走的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是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当代中国发展、对外展现较为真实、客观、立体的新时代中国的窗口。聚焦人物,以人物命运来反映时代变化的人物纪录片尤是如此。但当前,传统电视媒体的栏目化纪录片普遍受到创作周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并有所创新,这也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纪录片《蔡美月·为天下女儿做嫁衣》的创作实践,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把握主题架构,通过真实客观的记录塑造更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诸暨电视台摄制的、获2008年度省广播电视奖二等奖的短纪录片《珍珠情缘》,讲述了诸暨淡水珍珠养殖第一人何木根,在改革开放30年到来之际,念念不忘当年的珍珠情缘,年近八旬,又重新操起珍珠养殖的老行当的故事.应该说,这部片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感恩之情,同时成就感和失落感并存的何木根。那么,片中何木根这个人物,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塑造的呢?  相似文献   

11.
刘庭康 《新闻窗》2008,(6):63-64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我们在摄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和优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其中,纪录片《守望》和纪录片《那山那人》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参加贵州省广播电视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在拍摄纪录片的实践中,深感讲好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容信息、思想、艺术于一体,它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特别是人物纪录片,应该成为人物电视纪录片追求的艺术境界。纪录片中的感人细节来源于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无论从形态和内涵上讲,处处都有感人的人和事,作为电视人要学会用深邃的目光捕捉、挖掘感人的题材与感人的细节。一部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纪录片,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念进行美学构思,也就是对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加以选择、概括、提炼、逻辑构架而成的感人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13.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14.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推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首推的大型专题.新华社电视为这100位人物制作了每集12分钟的大型史志性人物文献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2009年,在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广东卫视、东方卫视等海内外多家电视台播出.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08,(7):118-118
这是一部全新的经录片创作教材,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本书首先从什么是纪录片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主要类型,介绍了中外纪录片发展史及各个时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以期读者能对纪录片形成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反映新成就、介绍新人物、讴歌新关系、战胜新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江苏首届“四新”电视短片大赛,前不久落下帷幕。参加这次大赛的,有江苏31个电视制作单位近两年摄制的77部艺术性纪录片。这是江苏艺术性纪录片的一次大评议、大检阅。我想就这次大赛谈谈加强和改进艺术性纪录片制作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对人的生活环境、真实情感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纪录,通过对某一个社会群体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喜怒哀乐进行客观纪录,使用局部的刻画来折射出当下社会中的某种现象。采用客观记录以及一定的剪辑手法,反映创作者的思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兵团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优势。兵团整体风格厚重深沉,富有大气之美,往往给予观众崇高的、和谐的审美愉悦;人文思想主题既包含对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文根据兵团的生活环境、地理特征对人物纪录片的摄影手法,创作思想、创作构造、创作角度以及摄影与剪辑的技术手法进行讨论。通过摄像、剪辑,使人们更加了解它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谈纪录片创作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表现”,可能是怕提到“表现”就容易使人产生背离真实的嫌疑。其实,纪录片同其他一切精神产品一样,最终是“表现”的。主张“物质现实复原”论的克拉考尔也承认:“任何纪录片,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是倾向于表现现实的。”更何况是记录有着丰富复杂情感的人,那种照相式的“纯”记录是无法把人物上升到审美的高  相似文献   

19.
杨振乐 《东南传播》2014,(7):99-102
纪录片的选题、人物塑造、叙事结构、解说词是我们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的四个重要因素。它们如同人类的骨骼一样重要,是构成一部纪录片感动力并因此获得成功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孟坚 《视听纵横》2007,(6):56-58
在我国影视界,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文献纪录片在纪录有关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政治人物、重点社会活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各地社会经济生活和地方文化建设中,文献纪录片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本文结合地方台纪录片创作的具体实践,对地方文献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地位和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