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科学地预测课堂“风云”,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稳操胜券。然而笔者最近到一些学校听课、调研时发现,有些教师随意“超越教材”。如教师不熟悉教材,不了解编者意图,把握不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随意,教学流程混乱,课堂教学好似  相似文献   

2.
据悉,即将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其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针对近段时间出现的教师随意“超越教材”,如教师不甚熟悉教材;不甚了解编者意图;把握不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随意;教学流程混乱,课堂教学好似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还美其名日“创造性使用教材”等现象而提出的,是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重要举措。那么,怎样“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呢?“认真钻研教材”与“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之间有什么关系?笔者结合自己上课、听课、调研的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研究教材教法、探讨教学艺术的平台,其受益者主要是听课教师。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听课教师只是充当课堂上的“旁观者”和课堂下的“评判者”的角色。具体表现在课上,听课教师不认真做笔记、不认真听讲、不能和上课师生同步思维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后评课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寥寥数语,不得要领,不得已才说几句恭维话,不能站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教材处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原则、板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予以恰当点评。这样的公开教学活动,搞得再多,受益也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作了一些尝试,即由授课教师和组织者注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听课教师参与到有关环节,改变过去那种只让听课教师在课上充当“旁观者”的做法,实现听课教师的角色转变。通过几年的实践,自感受益匪浅,现将具体做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听课与评课     
听课、评课是教研部门研究教材教法、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工作、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评课能促进教学研究深入开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怎样听课、评课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如何听课。(-)听课,要牢记一个信念:天下处处有学问。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这“科学”的把握,对这“艺术”的修炼,主要靠课堂实践中撷取。自己带班上课是实践,坐火他人课堂听课也是一种实践。别人上课,你去“旁观”,目睹活生生的课堂,你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扑面而来的信息。从教者对课…  相似文献   

5.
据悉,即将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其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针对近段时间出现的教师随意“超越教材”,如教师不甚熟悉教材;不甚了解编者意图;把握不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6.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课堂教学案例。有值得商榷的“问题”课堂,也有值得学习的“智慧”课堂。特别是在听取了“智慧课堂一2007西湖之秋”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展示课后,感受颇多。名师们的睿智、幽默,对教材独具匠心的理解,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什么是数学的“魂”?  相似文献   

8.
当前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程式化”、“封闭化”,甚至盲目、随意的教学现象仍时时处处可见,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训练式”的主流教学过程仍充斥课堂。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转变,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学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带来在教材研究上的浅尝辄止和不恰当的处理。因此,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教材处理为切入口,探索其操作方法,引起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产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导向更有效、更完善、更科学的课堂阅读教学操作体系。一、抓整体一篇文章,是一个系…  相似文献   

9.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李永红 《地理教育》2014,(7):102-102
一、“内修”——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巧 1.“内修”之一:促使学生爱学、乐学 (1)深备教材、学生、教法.教师应对课标、教材了如指掌,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记得刚参加工作,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又不善于向学生解释知识点,讲课基本采用“教教材”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到一所重点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思路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经验不足的我,照搬照抄运用到自己课堂上,整节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学习积极性未调动起来.所以,课前应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必然会产生新问题。一年来我通过调研和大量听课发现很多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艰难地拔出了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努力地创造着“新课堂”,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仍俳徊于困感之中。致使新课改停滞不前,以致让新课堂改革走了模样。  相似文献   

12.
张人利 《现代教学》2007,(10):14-14
在《现代教学》2007年9月的杂志上刊登了一份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现状的专题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回归本意》。从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教师们认可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学实践研究有关,其中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颇受教师欢迎。这次的调研结果与2004年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的结果有些不谋而合。当时,参与调研的教师也普遍认为听课、评课是比较有效的受欢迎的教研方式。这两次调研的结果都表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应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流,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听课、评课是研究教材教法,检查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是教研员、领导干部、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如何听课、评课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听课(一)牢记一个信念;人人可为我师。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科学”的把握,“艺术”的修炼,主要靠课堂实践。自己带班上课是实践,坐入他人课堂听课也是一种实践,别人上课,你去“旁观”,从执教者对课堂的驾驭,到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会呈现于听课者面前。成功,有其前提;失败,必有原因。听课者在课堂上接收很多教学信息,加以解剖,…  相似文献   

14.
钱湛恩 《现代教学》2007,(7):106-109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教材处理”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邀请市有关教学专家一起参加。在活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教师上课、说课、专家点评”的教研活动模式,而是采取“执教教师上课、专家围绕‘教材处理’这一主题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提出问题、然后执教教师回答、听课老师评议”这一形式展开,以达到专家与教师对某一课时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的意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何谓"慧眼诊课堂,对错中求进"的教科研模式?如何有效进行?即听课有目标,观课有分工,研讨有争鸣,智慧有提升。一、听课有目标教师上课要充分备课,既备教材更备学生,不打无备之战。我们也要求听课教师不进行无目标听课。听课前,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重难点,熟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本次教研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目标。这样教师们在观察课堂时不必要把所有的关注点都只放在教学过程及设计上,也无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南。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材文本的深入钻研,“用活教材”有偏差,以至随意改编教材,片面追求个性化教学。导致教学活动简单、肤浅、变昧,偏离教材赋予的教学目标。因此。用活教材,要深刻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本义,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体现有文本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18.
邓燕萍 《福建教育》2006,(10A):32-33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闫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一课,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闫老师对教材有深入独到的解读,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的境界里,课堂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余音袅袅。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9.
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大都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他们独自“主宰”课堂的局面已基本改变。但是,笔者在多次听课、调研中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例如:多数老师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冯树学 《山东教育》2003,(13):44-4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受“教师中心论”的影响,课堂上至今仍然上演着“教案剧”。教师是表演的主角,学生是配合者,甚至是听众。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更是几十年一贯制,老样子没变。从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等形式的教学调研情况来分析,备课之所以越来越无足轻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材稳定,同一教材用了几遍,教师重新撰写教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