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社会治理关乎社会发展,良好的社会治理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区治理是否良好,影响社区发展好坏。因此,要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的良好发展及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势必要重视基层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治理制度,多层面多角度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谢刚 《成人教育》2021,41(9):41-45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创新社区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都是在以基层社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展开的,二者的协同发展将在国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社区工作实践中,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区工作属性的高度一致为二者协同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区创建过程中,社区治理的目标要求和社区教育的功能作用为二者协同发展提出了现实需要;在社区建设目标中,社区治理"四化"水平的实现和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愿景.  相似文献   

3.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创新以来,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成为学界和实践关注的焦点。农村社区安全治理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伴随着诸多问题和风险,这给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仍要看到,农村社区安全治理正经历着重大的"变迁",在变迁中孕育着新的治理模式。为了解决当前社区安全治理遇到的问题,必须建构新的农村社区安全治理机制,这包括构建多元主体联接协同安全治理机制、矛盾化解机制以及农村社区安全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断发展,在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取得长足进步,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内容体系逐渐丰富,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基础地位日趋巩固。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为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管理出现真空,工业化发展迅猛、管理体系难以整合,信息化程度提高、干群能力凸显不足,社区化服务推进、物质保障有待加强,行政化管理加重、体制机制错位失调,法制化建设滞后、制度建设亟须优化等。为此,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构建融合统一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助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既有其内在逻辑,又有其独特优势。燕京大学开展的"‘老’清河实验"关注农村教育事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清华大学重启的"‘新’清河实验"重视社区发展,注重关系干预,服务社区民生。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参与农村社区教育,应坚持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调动校内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和历史经验借鉴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教育本是农村社区治理的一部分,其对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有直接推动作用。从农村社区教育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逻辑上看,其在秩序、文化、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有外在的天然优势和内在的服务关系。由此,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治理,必须从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及师资配置等五个方面来实施,进而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共治的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公共伦理价值,但也给基层政府治理带来诸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推进基层政府数字治理系统化,构建基层行政伦理组织体系促进基层数字治理的规范发展,加强对数字治理伦理教育营造良好数字治理氛围,发挥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元参与主体综合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社区教育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构建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基本内核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善治的题中之义。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探讨“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构建,是一种趋于融合型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基于此,文章从社会系统、学习者、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构建新时代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善治贡献新时代社区教育力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区治理的视角推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当今形势下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与实践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较弱、缺乏成员间自发的规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因此,需要明确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运行机制、完善社区教育的相关立法,以"三社联合"推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加强资源整合与社会支持,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章程.  相似文献   

10.
聚合微观的社区空间内,社区教育旨在推动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使得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具备实践基础。遵循社会资本内涵逻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着“互为因果”的有序循环关系,即社区教育的主体增能、组织培育、要素融合等功能属性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合作、制度规范和扩大网络”破解“参与弱、主体不足和资源分散”社区治理困境。基层案例表明:基于“学”“育”和“联”模式实践,社区教育通过学习共同体、社会组织和资源聚焦等载体展现出教育的“柔性力量”,激活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容和途径。面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强化学习共同体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和扩大资源供给等策略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运行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教育场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发生着正向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特征.扩大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对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实现高等教育良治,需要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全面兴盛的强国。它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文化发展、和谐的社会发展以及治理的现代化的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构社会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教育体系。它具体包括:促进人的现代化需要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现代化需要的混合教育形态体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国际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现代化的民办教育体系;促进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当前,家庭、学校、政府、社区等主体教育作用发挥不力是阻碍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等责任主体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责,共同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不仅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重要形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它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直接获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下一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提升社区乡风文明、增进社区村容整洁以及落实基层管理民主等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使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琳 《成人教育》2018,(5):31-36
中国当代社区教育与上个世纪初社会教育同根同源.上个世纪30年代,面对社会失序导致的国家内忧外患,梁漱溟先生通过在乡村中建立乡农学校,在学校中对民众养成礼俗、培养自力、精神教化,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秩序化的个体,进而推进乡村建设,试探着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社会的道路.以建设为经、教育为纬,通过社会教育推进乡村建设、重建社会秩序,取得的成绩享誉中外.其对于当代社区教育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社区建设应以社区教育为基本路径;社区教育以社区建设为依归;加强社区学校建设,构筑推进社区治理的平台;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秩序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嵌入在乡村治理实践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并随着乡村治理逻辑的演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对浙东先锋村纠纷调解实践变迁的政治人类学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日益彰显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开始更多地使用策略性调解手段,放弃了对地方性文化共识中纠纷调解规范的严格遵守,而且纠纷调解越来越重视暂时性"息讼"协议的达成,其实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态势。后税费时代,富人当政之后的农村纠纷调解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治理权力严重受限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得不采取以现代法律为内在基准,以面子、人情和金钱等可控资源为策略性调解手段的办法来解决村民纠纷。而农村纠纷调解的依附性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形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应以网络化治理的理念指导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构建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化新型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村改居社区的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有其特殊性。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专业社工机构在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对益仁社区的社区教育的作用,发现专业社工机构在村改居社区村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重构社区文化、特殊群体的社区教育和社区自组织的培育上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专业社工机构在参与村改居社区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的联动有待加强、专业社区教育力量亟须补充、社区内外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需要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社区建设既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但也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多元参与不够、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融入社区治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总结郑州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经验基础上,从社区治理的视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学习型社区建设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督导评估,开展学习共同体创建,培育终身学习文化、提升信息化学习水平,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20.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new, applied technologies through rura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thetype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vels of ruralpopulations, so contributing to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level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However, ways to effectively bringabout such chang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rural communities have notas yet been widely documented in either practical or theoretical terms.Using an agro-technical school as a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reported uponhere identifies key factors that are crucial for achieving successfulchange in rural China. Contributing factors were found to include: thelevel of government commitment to empowering rural villagers with new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on best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ial capacities of ruralcommunities; and adoption of an approach that incrementally exposes targetgroups to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change. It was foundthat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in facilitating the desired sustainablechange, the intervention process needs to achieve capacity buildingwith regard to both th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thecase study referred to here, the communities were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new expertise through strengthening and upgra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training to create more productive means for income generation. Theeducation institution involved also acquired additional roles, withregard to formal training programs, in preparing villagers for moreeffective technology-based production. In this case, vocational educationserved as a successful empowering agent for rur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