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本文建立能源效率随经济收敛而收敛的微观机制模型,并运用中国第二产业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劳均GDP差异的收敛,其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差异也在收敛,但该收敛速度较慢;位于正中部的湖北、四川等地作为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龙头,其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却在与沿海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些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内部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提高碳生产率成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将能源和人力资本引入C-D生产函数推导碳生产率决定方程,使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使用与要素配置结构的碳生产率效应。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清洁能源使用对于碳生产率的改善效应业已显现,且在清洁能源发展不同水平地区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要素配置结构是影响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资本-能源比和劳动-能源比的提高将有利于碳生产率增长,近年来中国劳动-能源比持续下降对碳生产率造成的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教育水平提升促进了碳生产率增长,但其贡献程度较小;"干中学"并未如理论预期对碳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研究意味着逐步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规模、审慎调控要素配置结构是保证碳生产率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纳入土地要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  赵新泉  居占杰 《资源科学》2014,36(10):2140-2148
虽然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狭义经济增长质量,但相关研究不仅长期忽略土地要素,而且研究视角多为数量、能源或环境等。为完整反映"质量"涵义,有必要将能源、环境和土地要素一并纳入到DEA-Malmquist模型。基于质量视角,本文测算了中国29个地区1996-2011年的质量Malmquist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区域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技术进步是其上升的主因,但技术效率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差异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差距;只有中部地区存在σ收敛;各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除西部外的其它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4.
根据包括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运用我国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两类人力资本对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和人均经济增长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且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弹性更为显著。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考察以及分位数回归分析显示,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于不同区域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4—2017年期间我国29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测算以及分解,通过广义空间两阶段二乘法(GS2SLS)检验省际TFP空间收敛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研发、开放和市场化对我国TFP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省际间TFP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从收敛条件来看,决定落后地区TFP追赶和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化,其次是人力资本和开放,研发投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中国29个省份1998—2012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继而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差异及收敛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均实现了技术进步,但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则显著下降,且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在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σ指标值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并且各指标值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24个碳排放大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1990-2011年碳生产率的发展状态并进行综合评价,以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为标准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基于Tapio脱钩指数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研究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碳生产率较低,但碳生产率的增长率可能很高,比如中国,其碳排放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今后在努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增长与低碳排放的协调发展,避免走美国等国高碳排放的老路。  相似文献   

8.
靳娜  傅强 《软科学》2011,25(6):140-144
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增长率、知识溢出、技术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差距等参数,建立了三部门FD I多参数溢出效应内生增长模型,讨论了各种经济因素对FD I溢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系统的动态转移过程。研究表明:外商人力资本增长率高于东道国人力资本增长率时,FD I的引入才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知识溢出才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对稳态增长率不产生影响,但在动态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率随吸收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而经济增长率随技术差距的扩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省际全要素CO_2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软科学》2012,26(12):64-68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马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份的CO2排放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技术差距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差异明显,存在巨大的减排增产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省份CO2排放技术构建了全国潜在的最优技术前沿,中、西部省份与其技术差距比率分别为年均-0.24%和-0.87%;除安徽、吉林和湖北外,中、西部其他省份与东部省份技术差距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应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7—2017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对该曲线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人力资本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移动的加速因子,既能够缩小经济增长与水污染同步的"两难"区间,又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缩短"爬坡"时间;人力资本是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着力形成高级人力资本主导的人力资本结构调整格局,持续推进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着力实施"内培外引"人才战略,以制度激励内生驱动力,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何剑  孙鲁云 《软科学》2016,(7):49-5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0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法对各省份2001~201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比较,并分析了收敛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省市2001~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为负增长,平均Malmquist指数为0.9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10省市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率变化,劣势在于技术变化;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10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最后,提出了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安定和谐社会环境和注重质量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卫香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39-247
为探究环境规制政策是否能够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红利”,本研究采用松弛模型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通过测算2006-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刻画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全要素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H-H)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低-低集聚(L-L)省份多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环境规制会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本地效应”大于“邻地效应”;(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和经济增长分解模型,将中国省区1985—2009年的劳均产出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并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利用相对趋同测试检验了它们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及人力资本积累均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则阻碍了地区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中国省际劳均产出差距明显扩大,其中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省际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积累对地区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不明显,而技术进步则对地区差距的扩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晏艳阳  宋美喆 《软科学》2011,25(9):24-30
利用面板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库兹涅茨假说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两者关系符合库兹涅茨假说,呈"倒U"型变化,并且在人均GDP 15,527.3元处存在拐点。据此推断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总体及绝大部分省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将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持续扩大,在人均GDP值达到转折点后随之缩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后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的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并对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导致效率损失的现象,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率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普遍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发展程度、畜牧业结构以及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绿色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是未来我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政策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尹希果  张腾飞 《软科学》2012,26(10):35-38
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函数,并使用中国29个省份198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资、所有制结构与固定资产投资等差异后,国际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金融规模的扩张并没有表现出对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我国当前人力资本配置水平显著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在控制金融发展水平变量之后,这种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4,(6):70-74
通过对我国29个省域19952010年间碳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利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方法考察了全国和分区域碳生产率增长与FDI、贸易开放、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同时,采用动态OLS(DOLS)回归方法考察了变量之间具体的长期关系,发现FDI、贸易开放、城市化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增长起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所占份额的增加会抑制碳生产率的增长;最后,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ECM),借以考察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稳定性和变量的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1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了验证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对曲线的影响,应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7-2017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呈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第二,人力资本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移动的“加速”因子,既能够缩小经济增长与水污染同步的“两难”区间,又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缩短“爬坡”时间;第三,人力资本是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着力形成高级人力资本主导的人力资本结构调整格局,持续推进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着力实施“内培外引”人才战略,以制度激励内生驱动力,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1998-2008年人力资本及其结构进行了度量分析。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此期间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区域差异明显;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但改善力度不大;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当期作用不明显,存在滞后效应;在人力资本构成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效率改善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受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本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