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转变教材观。曾经有学者提出了"圣经式"教材观和"材料式"教材观,后来又有学者提出"知识观"的教材观和"智慧观"的教材观。虽然提法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涉及教学实践中一个根本问题: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就必然涉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教学内容则是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生的,教学内容具备了教材内容无法包含的内涵。教材  相似文献   

2.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论把教材限定于概念和法则的观点是片面的,必须广义地界定教材概念,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晰地反映了两种教材观的歧异,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科学教材观认为,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和教材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基本的用语,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科书和教材存在着误读现象。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默认为教科书,将教科书等同于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和教材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教材与教科书不能直接划等号。教材的概念不是封闭的,教材的概念而应是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  相似文献   

4.
从课程教材的发展史来看,教材观可概括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唯教材是从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材观未能实现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且教材是教学的惟一资源.知识教材观导致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失衡、基础知识与学科整体相矛盾、学术性与实践性相冲突,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智慧教材观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张扬.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树立智慧教材观.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统"教材-圣经"教材观对待统编教材,现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效果亦无法保证.这就要求转变教材观,树立"教材-材料"教材观.新教材观打破了对教材的迷信,把教材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材料,对其进行大胆取舍.同时积极吸收与教学任务有关的其他材料,并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造出超越统编教材的、具有独特逻辑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教案.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转变教材观,有学者提出了“圣经式”教材观和“材料式”教材观,还有学者提出知识观的教材观和智慧观的教材观。虽然提法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涉及到教学实践中一个根本的问题:“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就必然涉及到“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沈芹  王后雄 《化学教学》2013,(1):9-10,24
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持有"圣经式"的教材观,他们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人教版中"物质的量"为例探讨了化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特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材观的三种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取质的研究方法,从教材目标观、内容观以及教学观三个维度对某小学的六位教师进行了连续四个月的跟踪研究.基于对每个维度的分析与比较,本文将教师的教材观概括为三个类型:相对封闭型,即把教材看作教学的近乎唯一依据,强调教材是应付考试、获得确定知识的基础;中间型,即把教材看作"宗",课外拓展看作"影",认为教材兼具考试与为生活服务等功能;相对开放型,即把教材看作教学的"范例"、"引子",在教学中重视内容的拓展性与生成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标与教材之间出现了教学开发的客观需求,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教材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境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会涉及教材的调整、加工和教学资源的再次开发;历史教师也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专家的教材"产品",而是要针  相似文献   

10.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范例教学理论。它意味着教材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科教学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广西师范大学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评建结合,成效显著,取得了观念成果、制度成果、物质成果、教风学风建设成果等四大成果;整改阶段,学校坚持"三个结合"的思路,明确了六大整改任务。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成效明显,但评估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可以从被评对象即高校自身、评估组织者即评估主体单位以及评估内容与标准等三个层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是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首先论述了交通工程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在分析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建议"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采用内部资料(英文)结合相关专业书籍翻译而成,在教学中既能保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把握中文教材的教学重点;在安排教学模式时,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及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采取部分双语、部分中文或者部分全英文讲解三种模式交替使用;在教学手段上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高校教材建设,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研究、改革、发展、创新。高校教材怎样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需要的?构建反映当代国内外科学、文化、技术的先进水平,适应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是摆在广大高校教材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个任务实践得好,就会大力促进和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进而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新型人才。而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又反过来促进教材建设体系日臻完善,继而形成良性循环。那么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如何?试从需要、改革、发展等角度,阐述高校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我校在建立教材管理软件的同时,实行招投标方式确定教材供应单位,加强对教材计划、仓库、供应、教材费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和健全学校教材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学校对教材工作全方位的管理。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采用教材的综合管理,对稳定学校教学正常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STS (“科学·技术·社会”)革新教材 ,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介绍了STS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谈了打破传统的教材模式 ,让师生真正进行一种共同的讨论式的学习、走出学科 ,在“综合”中求得拓展的新天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为教育注入创新的生机和活力的三点体会。最后从新世纪高度阐明了高师院校借鉴STS的模式改革课程教材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6.
选好教材,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好的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部好的教材是一门好的课程的基础。为此,我校实施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并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力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为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改革和进步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辉 《贺州学院学报》2014,30(4):131-135
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回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有必要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教材创新从确定教材目标、理清教材结构、编写教材大纲、精选教材内容等方面入手,旨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进入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具有主客体双重性。仅就教材而言是纯粹的客体,而一旦进入动态的课堂运作过程中,就不仅有作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一面,同时随着主客体间复杂的精神和物质的交流、变换,它又有主体性的一面。它的主体性是通过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认识的发展及个性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缪向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8):62-64,107
教材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根据有效教学的需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任务驱动型教材的改革尝试,体现了任务的衔接、任务的选取、内容的安排、与认证考试的融合、知识与任务的编排顺序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在教材的使用中注意了教师的引导、学习的准备、作业的布置等事项,促进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