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安20世纪30年代,德国有一位犹太传教士,他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他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犹太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  相似文献   

3.
亚历克斯是一个小男孩,他是个犹太人,是被德国鬼子拘禁在“格托”里的无数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犹太人中的一个。德国鬼子你一定不陌生,电视里、电影里我们曾经见到。穿着沉重的靴子,扛着枪,气势汹汹地走着,而且他们的眉头似乎永远地锁着。让我来告诉你“格托”是什么。“格托”就是隔离区。把犹太人关进隔离区,是为了将犹太人同周围的世界隔离起来,割断犹太人同世界的联系。波兰的首都华沙是犹太人非常集中的地区,纳粹分子为了对犹太人进行更集中的迫害,在华沙建立了一个大“格托”。“格托”里拥挤不堪,条件恶劣,犹太人被强迫在德国人开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5,(7):42-42
本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应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相似文献   

5.
机灵的哑巴     
法国南部有一个小镇。镇上有座教堂,这座教堂年久失修,下雨天常常漏水。但附近乡村里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地到教堂向上帝祷告。镇上有一个哑巴名叫哥尔特,人很机灵。这天,他奉镇长的命令,爬上教堂屋顶,看看哪儿要加些瓦片,以防雨天教堂再漏。哥尔特爬上屋顶一看,不由大惊失色。他  相似文献   

6.
家教ABC     
马莉 《辅导员》2009,(4):44-44
A.半个故事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相似文献   

7.
记弗朗索娃·米勒(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5岁时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了——捡拾玉米根和麦秆给家里当柴烧。那时小米勒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能收获许多许多的庄稼.永远不挨饿。米勒的祖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希望米勒长大了应该做更重要的事。小米勒若有所思地大声回答:那我就做一个描写农民的人!祖母双手合十,喃喃地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谁也无法让米勒和土地、农民分开。小米勒卓越的绘画才能体现在他对  相似文献   

8.
歌德让路     
歌德是德国18到19世纪的伟大诗人。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道上,迎面遇上了向来对他不怀善意的批评家。两个人面对面站住,批评家傲慢地高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傻子让路!”  相似文献   

9.
姜杨  万连增 《培训与研究》2006,23(5):17-18,23
阿瑟.米勒很少被认为是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因为他致力于描绘美国人而非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本文试图分析米勒隐晦地刻画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经历来揭示该剧中隐含的犹太性:犹太的流浪汉模式和异化。  相似文献   

10.
撒谎的人     
有一个刚从外国回来没有几天的贵族(说不定还是个公爵),跟他的朋友一起在田野里散步。他对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大吹特吹,真话只有一点儿,假话可掺杂了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下午,阿布纳在小区里散步。他头戴尖顶帽,正沿着小路走出一片小小的棕榈和椰子树林的时候,听见后面吵吵嚷嚷跑来一群人。这是一群小学生,有的人手里还拿着纸和笔。一位戴眼镜的小男孩看来是认识阿布纳的,他彬彬有礼地向阿布纳问好。阿布纳好奇地问:“你们这是干吗?要到哪儿去?”“我们到处走走。”小男孩笑得很勉强,向阿布纳挥挥手,去追赶同伴们了。“到处走走?”阿布纳更疑惑了。他几乎天天在这个时候散步,可从来没遇见过一群小学生啊———这个时候他们应当在学校里上课才对。阿布纳是好奇心很强的人,从来都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自己没弄…  相似文献   

12.
王飙 《中国教师》2004,(10):26-27
公元70年,在罗马人即将攻陷犹太人居住的圣城耶路撒冷的时候,一个叫约哈南的拉比(即学者)冒着生命的危险出城出去见罗马人的主帅韦斯巴芗,只是为了向他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罗马人在破城之后,能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小小的不受侵害的学校。”韦斯巴芗对他如此热衷于教育非常的感动,就同意了。约哈南在得到韦斯巴芗的允诺后,曾镇静地对随自己来到罗马军营里的犹太人说:“犹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所小小的学校存在,教育就会存在;只要我们的教育存在,我们犹太民族不管将经历多少磨难,他就是一个永远不可战胜的民族,日后他必将重铸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让路     
"让路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让路  相似文献   

14.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了不起的魔法师。他住在一所有许多窗子的漂亮房子里。他知道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许多东西。他有一本黑封皮的大书经常研读。他所知道的魔法都写在那本书里。他可以看到离他家很远的地方,在田野和城市里,在大海上和乡村里的人们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读下面这个故事,我们会明白,原来,善意可以如此美妙……原来,善意可以接力般地传递………………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  相似文献   

16.
刘燕敏 《师道》2004,(4):39-39
贾迪·波德默是一名犹太人,他在商界的成功史已为人所淡忘,因为他没留下任何文字性的东西,然而,他在危难时期的一个决定,却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和其他的农民一样,整天都在田野里耕种劳作.但他也有一些闲情逸致,爱旷野里的一草一木,就像热爱他的生命那样执著.  相似文献   

18.
一、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据说德国对钓鱼有三条规定,一是一个人只能拥有一根鱼竿;二是要有执照;三是要带上尺子,如果钓上的鱼太小就要放回水中。一天,一个中国商人和他的德国朋友在河边散步,当德国朋友看到一个小孩身边有两根鱼竿时就问:“你怎么有两根鱼竿?”小孩说另一根是他同学的,他同学上厕所了。德国朋友就认真地在那里等,直到小孩的同学回来。  相似文献   

19.
草虫的村落     
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装盛起来的时候,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用喜悦的姿态,奔向田野的?  相似文献   

20.
妙语连珠     
【让路】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