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立足于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立足于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有机融合:有效利用德育…  相似文献   

3.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式教学。” 实践证明,采用活动化教学,能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师中心、灌输唯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统一起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期我们对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进行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梳理,主要限于现象叙述。鉴于众多读者的要求,这一期我们继续关注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纵观国内语文教学现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说在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在许多学校,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学过程中总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考试模式单一、呆板,忽视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少地方在阅读教学中还一味偏重琐碎的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导致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情感品质。这与时代所呼唤“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面对这种不良现状,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以革新。下面略陈陋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对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  相似文献   

6.
我原本是一名音乐教师,以往关注的常常是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平日更多的是忙于活动和竞赛,后来角色变了,成了京口区教育局教科所一名专职研究人员。作为一名教育科研人员,如何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及时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参与我区承担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有效教育研究”,我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7.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直接为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的教学兼具双重任务:既要学生“会学”,又要学生“会教”。由此可见,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而且要注重实践环节,即切实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提出了“自学导读———教师点拨———范例引路———参与实践”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从专业课的特点出发,从未来教师的需要出发,以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为指归,它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以适应现实和未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该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自学导读。在定向、定量、定目标的前提下,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自读教材。这样做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由被地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点拨。在检查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答疑,并适当补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当前小语教改信息。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动地理解、把握了教材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视野,弥补我们的课本不能短周期翻新的不足。范例引路。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放教学录像...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  相似文献   

10.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堂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培育良好公民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将公民教育纳入“德育”。但是,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培育权利主体、理性主体等现代公民教育理念。本文将从几则课堂教学案例说起,进而揭示出“我在·我思·我言”,是当代公民教育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笔者以为应抹去“应试教育”的阴影,对学优生与学困生都应一视同仁,老师更应给学生阳光,特别是成就“学困生”,激励替代“冷眼”在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06,1(10):48-48
中国德育杂志社从2006年6月1日至7月1日面向全国举办了“征集建议,免费赠刊”活动,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杂志社共收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上千名读者的来信,编辑部将陆续选登部分读者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是塑造学生并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优质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不断丰富、科学,它的价值要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材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目的、程式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就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的重组、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唯书本是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师,我们无时不在思考和探讨着如何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听话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早时的“严师出高徒”、“因材旆教”,到当今的“师生角色变化”、“换位思考”等方法和措施,都细心揣摩和研究过,但却忽略了一些看来平常而教育效果非凡的做法,那就是微笑、宽容和赞美。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小学生眼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我们集中编发“生活作文”这方面的文章,探讨如何在生活与作文间建立起相互融通的桥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开掘写作资源,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如何辅之写作方法指导,从而催生学生作文的激情、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我们期盼广大教师多写这方面的稿件,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早日走进异彩纷呈的春天。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保持浓厚封建传统的国度时,国法、天理、人情这三个词是经常系在一起的,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人们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不少领域,做事考究天理人情,人情更是重于法。因此摆在政治工作者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任务是,努力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过渡,使潮流观念牢牢扎根在国民头脑中,正确处理国法、天理、人情的关系,并且消除后二者(天理、人情)隐含的消极因素,逐步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9.
学校历史教育是一门以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追求美好社会发展的人文科学。从概念上说,它是一门解释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等一系列行为的科学。在历史教学过中,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讲,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已经过去不可能完整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要认识和了解前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的历程等等。  相似文献   

20.
孙彩平  贾长胜 《中国德育》2006,1(7):22-24,41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