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借助熟悉成语巧记陌生的文言实词词义,并用已识记的文言词义解释陌生成语意思,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的高考,每年都有涉及成语的考题。我们知道,成语大都是从文言中来,不仅词义与文言一脉相承,而且还保留了文言文的许多特殊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来理解成语。一、运用已掌握的文言词,准确把握成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正文言文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去古代生活一两年,天天跟古人对话、用文言写作,我肯定能学好。真正回到古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可供你学习文言的对象,那就是"成语",因为成语被称为"活着的文言"。把学习成语与学习文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由此典型例词重温文言词义、词法和句法,又可彻底弄清成语的含义,从而避  相似文献   

4.
破解文言实词的对策: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根据所列选项找到实词所在的文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解释词语的基本方法(比如,借助字形、字音来判断词义,借助对文、互文来推断词义,利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敲词义,通过分析语法关系来确定词义,通过分析修辞方法来把握词义。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确定词义,等等),以此来确定选项。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实词的释义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由于成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性,以它为出发点,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成语来学习古代汉语文言词义,还可以探讨汉语词义的变化与发展。文言文的学习虽然对初学者有些难度,但假如我们尝试着通过经常使用的成语来学习和记忆,就会简单很多了。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书面语言中,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而被继承下来的,有比较概括的整体意义,有紧密固定的结构。大多数成语都具有文言词语的性质。讲解文育语法,可以充分运用成语的特点,探讨成语和文言语法的内在联系。由成语入人手,学习有关文言语法的规律,是由浅入深,由熟悉的语言材料类及生疏复杂的语法规律的途径之一。既便于记忆,又可以互为印证,收相得益彰之效。现就教学实践中的初步尝试,归纳如下: 一、借助成语阐明古今词义的不同用一组成语举例,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易于为初学者接受,一经指出,即豁然开朗。由于成语具有习用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有些词语,在成语中还保留着古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起  相似文献   

7.
阴知奸党姓名(《张衡传》)遐迩闻名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百无聊赖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很多成语来自古代文献典籍,因此古代汉语的许多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借助成语,学习文言,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贴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死学硬记为活学活用。这样,成语文言相互印证,相互深化,一举两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借助成语,理解词义有些词,古汉语用,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还有些词,古今同形,但意义却不相同。成语中有不少这样的调。这些词出现在成语中,学生可能已经理…  相似文献   

8.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就拿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来说,古代汉语的词义及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成语,学习古代汉语,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古今词义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许多古代单音词的词义到了现代,只成为双音词的一个词素了。如古代“顾”的“回头看”义只保存在现代双音词“回顾”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后项重要内容。应着力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传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能力;二是利用成语以古释今或是以今喻古,并根据文言词义的变异情况比较古今词义之异同;三是把握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规律。词汇,应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成语对照法     
文言文教学的成语对照法,是指用文言成语来印证文言词义或语法特点。它将记忆、思考和运用紧密结合,体现温故知新原则,是解决教与学、学与用关系的有效手段。对照形式举隅 1、指出成语语素(即文句中要解释的)的意义。如: ①楚楚可怜 (可怜体无比) (可爱) ②适得其反 (从下观之,适与地平) (恰巧) 2、用文句中的词造成语(词义不变)。如: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身临其境) 3、写出与文句中加点词语有相同词法(或句法)特点的成语。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图穷匕见。见,同“现”,通假字) ②朝服衣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关系,其中一个名词用如动词) ③子墨衰(?)(礼贤下士。名词带  相似文献   

12.
刘春芹 《学周刊C版》2011,(2):187-187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但在历届高考试卷中,都会出现一些陌生的文言实词,这些词语并不属于平时的记忆范围,并且没有超出考纲范围。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解答试题的前提。常见的实词,需要考生根据语境确认其词义;陌生的实词,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推断能力。推断能力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同时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76):46-48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辨析文言词义的角度,从语境推断法、造字推断法、词性推断法、对称推断法、成语推断法、例句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语气推断法八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辨析文言词义的方法,总结文言文学习规律并使学生自觉运用于语言实践,以减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汉语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书面语,是现代汉语中保留文言成分较多的语言形式。汉语成语的文言特征表现在结构、用词、语法、语音等方面。了解成语的文言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九年制初中语文文言课文所包含的词汇中,文言虚词相对较少。意义较为单一、固定,词义较好把握。这样一来,理解实词词义就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这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引申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还有假借、转注等用宇法的作用以及词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改变等,这些都增加了词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通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有强化考查文言词义、尤其是实词词义的趋向。实际上,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高考不仅考查学生平时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更注重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督导学生对文言实词静态词义的识记积累,更要注重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辨识文言实词的动态词义。下面这些方法在推断词义中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一、巧用成语介绍文言语法1.利用成语掌握文言实词。学习文言文时要判断一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联系上下文语境外,还要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意义。教学中,我们在介绍文言实词时可以引用部分成语。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有许多长期为人们习用、结构较固定、言简意赅的词组或短句,叫成语。构成成语的词,主要是实词,但也有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成语,保留有更多的虚词。象“之乎者也”、“何其相似乃尔”、“不宁唯是”,全由文言虚词构成。有的四字成语,三个字是虚词,如:“忘乎所以”、“如此而已”。也有些成语保留了文言的句式特点,如“不亦乐乎”、“唯利是图”、“何去何从”。因此,了解成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是颇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主要是词语造成的障碍。我在教学中侧重在如何确定文言文实词词义上下功夫,教会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确定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把握文章大意,准确解答题的前提。文章中出现的实词,有常见的实词和非常见的实词。对于常见的实词,需要学生根据语境确定其具体词义:而非常见的实词,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断能力,掌握一些确定词义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