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秀丽 《海南教育》2014,(18):59-60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所用的教科书是《品德与生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版本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应运而生。通过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图文并茂。同时,这个特点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书中的“插图”多少合适?如何才能更接近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 ;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 ,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6.
金丽 《辅导员》2013,(18):53-5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7.
杨维奇 《辅导员》2013,(12):53-5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年度总结会的召开,如何进一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实践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北京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明确了今后几年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实行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的北京教材改革实验方案。由此发生的重大课程变化,是将从2004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年级以上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课程资源中公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基本的并且政策性很强的特殊课程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依然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深度开发途径主要有:发挥教科书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增添、重组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用具,深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2.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采用教学单元的教材体例和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采用艺术性的手法和多媒体的展示手段;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形式。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课程资源中公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基本的并且政策性很强的特殊课程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依然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深度开发途径主要有发挥教科书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增添、重组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用具,深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纵深。小学品德课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与原来有着很大的不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本次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上可以这样表述:针对目前小学品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根据现代品德教育和品德课程应有的特点来进行改革,开发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教科书(试用)及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分别是在当前新课改前后浙江省3—6年级使用的小学德育教科书。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两套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发现两套教材在教学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与新课改前《思想品德》(试用本)相比,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的教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道德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韩国现行小学《道德》教科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作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自当代韩国建国以来,为传承儒家思想,国家正式把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道德》课也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正确生活》作为韩国现行小学《道德》课教材不仅体现了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还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文化特点。本文就《正确生活》教科书进行简单的评析,希望能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史语 《小学语文》2009,(11):59-59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以舌,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划和安排,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开始组织人员编写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从2001年秋季开学起逐步使用。这套小学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第九套小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资料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材,而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制约着教学方式和方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需要有配套的探究性教科书.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呈现的是话题和范例,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偌大的空间。借此契机,应尝试着立足教材,大胆地处理教材,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让品德课程焕发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