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中追求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人格"是指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约束生活在社会规范、准则中的人。伦理学中追求的道德人格是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品性的人。具有道德人格的人具有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向善的人们才具有道德人格。具有恶品行的人则不具有道德的人格。当今的社会,道德人格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道德人格危机主要表现为无耻、虚伪、冷漠、唯利。道德人格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针对社会上出现道德人格的危机,提出社会正能量。通过传递社会正能量,来使道德人格达到完整,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看,善良是一种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体现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等诸方面。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有过对于善的研究与论述,但对于善的含义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善往往成为文章中的字眼,善良往往成为评价人的品格的具体字眼。善良是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善良是不可以悬置的;善良是社会和谐的原动力。国家和政府对某种道德的肯定与倡导,是道德实施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我们国家也应该把自己国家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理念概括性地提出来,大力提倡。这种概括性的提法可以是:"善良的民族、和谐的社会、富饶的国家、和平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人格精神是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人格统一体的表现。受儒家“君子人格”的影响,蔡元培在长期的文化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人格,其具体外在表现是:矢志于“教育救国”的人生观、坦荡的君子胸怀和谋求道德济世的精神等。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整合为蔡元培的高尚道德人格内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6,(3):27-3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倡"公德"的人,以之区别于传统伦理中过度使用的"私德"。在梁启超看来,"公德"不仅被视为道德的一种属性教化众人,更是连接群体和构成国家的基础,倡导新道德的目的在于"利群",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在其政治思想中,"公德"围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展开。对"公德"的分析,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而且为国民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和神经生物基础,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加强中国的道德人格研究,厘清道德人格的含义并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课程变革与近代"新教育"探索密切相关。从洋务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近代课程在课程观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反映出近代"新教育"五方面的探索:一是培养具有"新人格"的国民;二是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男女教育平等;三是崇尚实学真知和生活能力养成;四是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特长发展;五是注重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具有不同的思想实质和理论形态,反映不同的时代精神。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革,促进了传统伦理道德向近代伦理道德的转型,后者体现在伦理精神的变革、价值观念的转换和道德原则的更替等方面,从理论形态而言,这一转型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消解道德认识和道德原则上的绝对主义、摒弃形而上的道德本体和解构道德标准上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9.
"慎独"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根源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传统"慎独"精神所提倡的理性自觉、自我约束、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与网络道德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加强"慎独"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持久性、自觉性、自律性、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要弄清道德人格美 ,首先必须弄清人格、道德人格、人格美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人格是一个具有较宽泛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人格 ,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即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 ,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表现 ,是个体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尊严 ,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道德品质及品格的总和。人格与美总是密切相联的。美是人格的需要 ,美是人格的光辉。美的人格是和谐的人格 ,正是在这种和谐中 ,人格的智慧、力量和道德情操才得到了升华。人格若缺少了美 ,便是一个不健全、不健康、不道德的人格。因此可…  相似文献   

11.
论涂尔干的职业伦理观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尔干是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滑坡、社会失范。为了重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新的整合,他提出了自己的职业伦理观,阐释了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将社会的和谐寄希望于职业伦理的建设。他的职业伦理观对我国当代职业伦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他以"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阐述了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明确阐发了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评价问题,开辟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纲要?直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依然存在的道德问题,做到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着力点,系统地全方位地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第一救国方案。在这方案中,他把国家和社会统一于道德伦理之中,认为个人和国家正义的实现,离不开美德,这不仅为社会政治危机找到治疗的良药,也为自己政治哲学奠定了一个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用“中国话语”构建本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是传统科技思想价值反映的重要方面。“以道驭术”科技思想的价值可以由当代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决定。“价值映射”为建立“需求”和“价值”间的决定性关系提供指向性表征。定义“以道驭术”思想元素构成的“供给集”以及工程伦理教育需求元素构成的“需求集”,分析“道德跃迁”对应法则,验证了两集合之间“价值映射”关系的合理性。“价值映射”的作用在于将“个人品德修养、共同体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传统元素”融入当代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发挥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显性功能,即立足优秀传统思想和中国实际,使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为有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对陈独秀家庭伦理思想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点,过去的理论研究及传记学作品中虽有涉及此问题的意图,但大多是进行带有贬低意味的着墨描写,缺乏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陈独秀在批判旧的家庭礼教的同时,提倡个人本位,并主张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冲破封建儒教的束缚,追求一种崭新自由的婚姻家庭生活,对中国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十分关心中国近代政治问题,他对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官场生态、国家结构以及社会道德风气等问题均进行了详细论述,批判了黑暗腐朽的政治生态,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当前,重新挖掘李大钊政治生态观的内在价值,对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R.M.黑尔认为,通过对道德概念的语言学研究和逻辑分析,他的普遍规定主义元伦理学能够为功利主义道德规范的合法性论证提供形式化的逻辑基础。但是,由于他无法弥补普遍规定主义与功利主义思维方式之间的两道鸿沟,且偏好的积聚性计算这一方式本身又缺乏逻辑根基,因此他提出的偏好功利主义只能说是一种实质性的道德规划。至于能否通过道德语言的逻辑来化解道德分歧,黑尔的论证无法提供肯定的回答,但至少他指明了一种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相结合的伦理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