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课程: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识教育的内涵已从前科技时代对古典人文修养和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追求 ,转化为塑造科技发达时代的合格公民 ,从而使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发生了相应变化。新兴起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对立倾向 ,成为当今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2.
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类课程的理念、设置结构及其实施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的角度设置注重跨学科综合教育的STS类、跨学科综合类、环境教育类、科学史哲类、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类、信息技术应用类等通识性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通识教育课程指什么?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围绕上述问题,文章首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解析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构成、教学目的、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将成为现代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有力途径。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必须推行注重基础性问题的补救、人性和全面素质教育、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理念,课程组织要强调内容的跨学科或超学科性、知识体系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并体现科学人文观。强化学生学习独立性、创造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始终对通识教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自2006年推出以来,发生了诸如课程量、开课院系分布以及主讲教师职称等多方面的变化。核心课程实施六年来,有"得"也有"失",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经典性,有别于传统的公共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理念上出现了"混乱",课程量上的不足难以确保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课程内容缺乏跨学科性,课程评价向"学分制"妥协,课程实施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经典名著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种重要模式。香港中文大学较早实施通识教育并在经典名著课程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代表了我国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大学纷纷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程实际设置课程,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人的普遍知识、发展人的心智、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是承担通识教育,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课程.当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存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课程结构欠合理、课程实施方式陈旧、课程教学效果不佳、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应从科学整体规划、加强内涵建设、健全课程管理机制、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9所高等学校为样本,对其通识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学生选择自由度过小;应用性、工具性课程偏多;各高校课程高度相似,但特色发挥不足;当下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狭隘化影响到通识课程的设置.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要依据一定人才观,重塑通识教育理念,合理划分课程领域;二要处理好应用性与人文性、必修与必需、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要加强通识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