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和具体表现.村寨文化不仅充当着民族村寨聚落的精神纽带和内聚核心,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差异性、和容性、未分化性等特征,是一个自成体系且不断发展建构的动态范畴.  相似文献   

2.
当下转型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及其艺术展演,分别在文化和经济维度上表征了民族文化的双重属性,更在动态格局中凸现了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在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中的互动与冲突.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具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和运作逻辑,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召唤意识和话语诉求,从而使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显现出复杂的文化色彩.调和与平衡三种组织取向冲突而达致良性互动,其关键路径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本身及持有者,即于新文化语境中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并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和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可,在开发、变迁中持续获得自我创生不断延续的激活力量.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色彩.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看,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来自不同民族的教师由于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往往会渗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从而使其课堂教学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文章运用沙因的文化三层次理论从人工制品、价值与基本假设层面对新疆的汉族与哈萨克族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文化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种结合形式,在改革开放迄今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逐步壮大,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近二十年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述评,指出其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以期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村规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村寨中存在着大量的村规民约,作为民族习惯法的传承遗留,村规民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也在所难免,其中的罚款问题作为明显的罚“3个100”或罚“3个120”的变形,与国家的法治精神相违背。本文着重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及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7.
村寨聚落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它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家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为维护本村寨成员的集体利益,确保村寨对周围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每个村寨聚落都会以划定明确边界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地域空间范围.在实体性功能方面,村寨聚落在满足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具有典型的自足性、封闭性、协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两者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必然反映在其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尤其是在词汇层面上.语言中某些特殊词汇除本身固有的意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指事物的词汇的内涵未必相同.文章从社会学、语义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研究,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从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几方面入手,对其正面影响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树立参与式的发展理念,务必增强对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民族村寨的女教师遭遇了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更为艰难的文化困境.在工作职场,她们感受着中心与边缘的无奈;在家庭,她们面对着主内与主外的犹豫;在村落院坝,她们经历着局内与局外的尴尬;在人类共同的文化场,她们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提升文化自觉、调整学习教育范式、推进跨文化教师培训等是民族村寨女教师走出文化困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表明,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各层次村寨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少数民族村寨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农业)向多元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也存在总体经济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度低,信息传递和吸收迟滞等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因此,应通过以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大企业为依托,调整少数民族村寨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将资源特色转化为经济特色;加强村寨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村民传统观念意识改变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传播工具。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贺千禧讲话也反映了中美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体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两篇千禧贺词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大层面解读:政治、教育和文化。宏观的语言教育政策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在微观的层次,语言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专业问题。在民族文化的层面,普通话与各大方言,包括北方方言,分别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习俗和意念,独特的语言代表了独特的民族群体所共有的文化财富,不同的文化财富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民族共同语在方言区的推广和使用的问题,在四个具体方面就普通话在香港的推广和使用提出自己的建议:(1)从中华民族的层次考虑语言政策,制定合乎语言使用客观规律,合乎本地实际的最终目标;(2)创造双语共存的现实;(3)维持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现实;(4)让普通话和粤语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浸透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习语作为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反映出所对应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风俗习惯.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风俗习惯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三江源>从历史的、民族的、生态的、文化的、和谐的、探寻的几个层面架构起整个专题片,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三江源独特的人类文化光辉,这是<三江源>产生文化凝聚力和永久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传播工具。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贺千禧讲话了反映了中产 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体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两千禧贺词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成分较多的区域之一,不仅民族成分众多,而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量较为庞大。其民族村寨体育无论是竞赛类,还是表演性质的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项目,均体现出较强的休闲娱乐特征,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民族村寨体育文化,其原有的功能已在逐渐退化,反而是休闲、娱乐与健身的功能日趋突出,它为村寨居民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显示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徐莉 《中国教师》2011,(5):23-26
<正>教师发展是一个教师与文化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相对于汉族地区、城镇以及男性教师,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生活工作在民族村寨里的女性教师们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她们遭遇着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艰难的文化困境,这都对她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19.
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视角,对西江苗寨受到以旅游经济过度商业为主的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西江苗寨过度旅游商业的既定事实是文化生态的动态系统中文化与环境在相互适应,"文化核"作为一套编码系统会稳定的维持现代文化中的"原生",在西江苗寨旅游商业化发展进程中,西江苗寨中具有传统本性的文化展示(现象、活动等)仍然在被传承和研习,只是其包裹"文化核"的整体文化表现在与旅游经济环境促进、共生。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较为稳定的民族特征之一,每一种语言都折射出各自民族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反映出它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的民族性。语言的民族性体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其中词汇是最重要、最敏感的载体。选取汉英两种语言,重点从词汇内涵、构词方法和词汇来源三个方面比较汉英民族差异在各自语言词汇层面的反映,即汉英民族差异的词汇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