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与现行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能耗认定标准、户内空气品质和风量的要求均不相同.石家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外围护结构保温设计、无热桥设计、高气密性设计和热回收新风系统设计.石家庄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面临着建筑造价高,高气密性设计与甲醛排放相矛盾,装修会使节能和舒适效果降低等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拉萨居住建筑空间组织对气候与辐射的适应性,改善建筑空间组织的节能效果,以拉萨市居住建筑为基础建立了热工计算模型.针对无保温的既有建筑与良好保温的新建建筑2种情况,分别模拟分析了建筑朝向、封闭阳台、进深方向上隔墙位置、层高、南向窗墙比对采暖能耗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朝向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影响要素,不利朝向会引起能耗大幅增加;南北向封闭阳台能减小采暖能耗;南北向隔墙位置北移能够降低采暖能耗,但节能效果有限;较小层高对节能有利;对于既有建筑,在一定工况下,南向窗墙面积设计存在平衡点,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节能;对于良好保温的新建筑,扩大南向窗墙比能够降低能耗,但模型间的节能率会逐渐减小.节能设计模型与基础模型的能耗对比显示,空间组织优化设计方法能有效降低采暖能耗.  相似文献   

3.
研究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施工技术对于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分析北方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的能耗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节能改造的困难,以墙体、外窗及屋顶等的节能改造为切入点,系统地论述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中,采暖及空调的能源消耗约占建筑能耗的60%~70%。在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可从墙体、外门、窗和屋顶等方面进行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5.
现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76号令)都要求新建采暖居住建筑采用可分户计量的系统。自2000年建设部76号令公布后,住宅采暖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的设计规  相似文献   

6.
采暖居住建筑外窗能耗与节能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济南市某典型的居住建筑当采用不同外窗(门)时的耗热量及节能情况进行了分析。当窗墙比为0.30、体形系数为0.25时,外窗(门)耗热量约占外墙总耗热量的(40-60)%。与铝窗相比,采用单玻塑窗和双玻塑窗后,采暖耗热量指标分别下降了18%和39%。节能门窗对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建筑墙体的隔热性能不足,能源消耗较高的问题,分析玻璃砖在被动式绿色建筑墙体结构节能改造中的应用。通过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和Ecotect能耗分析软件建立建筑墙体结构模型,模拟分析能耗。通过改造建筑墙体参数降低建筑能耗至最小值,建立目标函数,引入一种灰狼寻优算法对其求解,得到建筑墙体结构节能改造方案。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砖年总能耗分别为预制木质外墙挂板方案的66%、保温板方案的63%、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方案的56%。玻璃砖的应用对于被动式绿色建筑墙体结构节能改造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筑耗能在未来商品总耗能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35%左右,专家们预言:我国如不及时加以改善,这个比例将会迅速上升到40%左右。以太阳能利用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尚未成为节能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太阳能建筑集成技术的住宅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推广性,将成为面向大众的高节能和高舒适性住宅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浅谈建筑的节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危机爆发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到了能源消费指导思想的首位。建筑作为用能大户,应肩负节能的重任。选用节能建材,利用特殊的围护结构型式,尽可能地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应最大限度地科学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基本思想和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被过度消耗,建筑节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节能领域的重点,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的实施,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阐释近零能耗建筑及意义的基础上,探索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行全过程的关键技术应用,为河北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推广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了我国楼宇建筑能耗现状后,认识到建筑电气节能的必要性和巨大潜力.从供配电系统变压器节能设计、照明系统节能设计、电梯智能群控系统节能设计、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智能楼宇建筑电气系统常采用的节能降耗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类对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以及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而我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耗大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的15年保持GDP平均年增长70%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压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刻不容缓,让节能走进建筑势在必行。建筑节能措施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近几年来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冷库设计课程体系的主干课冷库建筑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首先,冷库建筑教学内容要从传统的以土建冷库为主转向土建冷库和组合冷库并重教学;其次,要结合社会新形势和要求,从冷库加工食品要求、降低冷库能耗、新冷库设计规范解读和实践教学四方面,对冷库建筑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改进后的冷库建筑教学内容,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冷库设计课程体系的主干课"冷库建筑"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探讨。首先是更新观念,从传统的以土建冷库为主转向土建冷库和组合冷库并重;同时,结合社会新形势的要求,从冷库加工食品要求、降低冷库能耗、新冷库设计规范解读和实践教学四方面,对"冷库建筑"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设计。教学实践证明,改进后的"冷库建筑"教学内容,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5.
建筑节能     
温华典 《教师》2013,(26):125-126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在国家总能耗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也已达到20.7%,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将呈增长态势,在发达同家已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35%~40%,而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其单位建筑能耗为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为扭转我国建筑能耗过高的状况,我们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也是我国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建筑能耗中,尽管给排水方面的能耗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通过降低给排水能耗,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保护环境。所以探寻住宅建筑给排水节能途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研究,进而分析给排水节能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住宅位置不同、楼层不同,各层的日照时间也不同,在进行居住建筑外窗节能设计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有充足日照的住宅或楼层,应增加建筑物利用太阳得热,减少暖气使用;日照资源少的住宅或楼层,应严格控制窗墙比和飘窗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技术策略是,遵循“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以设计规范为依据,采用科学的构造做法,实现健康适用、高效节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传热学的角度阐述了外窗的热工特性,分析了严寒地区各类常用型外窗的节能设计参数及特点.并根据中国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利用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以一个典型的住宅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分析4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玻璃窗建筑能耗,运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数据,对比分析并评估了不同类型玻璃窗的节能特性和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供暖节能即供热系统节能,即提高向建筑物供给能量系统的效率,使能量在供给的过程中损失得最少。据资料介绍,我国住宅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相近气体条件的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八五”期间,我国能源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而建筑能耗年平均增长率是5.84%,大大超过能源的增长率。目前的采暖用能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总消耗的9.6%。采暖的高能耗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采暖范围日益扩大,建筑能耗还将大大提高。所以除了坚决采取节能的措施之外,已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