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愤"、"悱"情境.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愤悱﹄情境的创设长春师范学院李春超启发式教学的最早倡导者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未解决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思考,处于欲言而不能表...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愤”、“悱”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外,还应从“巧”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首创了启发式教学。他总结出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因为不满足。想前进;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实际上。启发式的特点就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或者说,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创造条件.这种“愤”和“悱”的境地很重要。老师上课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境地.本文中笔者将一例习题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愤悱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求知欲望或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愤”、“悱”情境,以激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例:(课题)《可展曲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补注》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巧设“愤”“悱”情境,诱发学生合作欲望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我先设问:“同学…  相似文献   

8.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创设一些“愤”“、悱”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9.
启发式教学起源于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用"愤"和"悱"极其生动地刻划了学生积极学习、探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他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愤"与"悱"的心理状态时才为其开意、达辞,使其受到启发,豁然开朗.而举一反三,更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启发的水平上,还要通过独立的思维而有新的发现.西方启发式教学,源于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他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造成学生积极的思维、探索,逐步达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一种以美激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这样学生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一、创设乐学情境,激情引趣1.巧设悬念,创设"愤""悱"情境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使知识技能和情感交融达到最佳的状  相似文献   

11.
陈克元 《湖南教育》2004,(11):33-33
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感染力,关键是创设化学知识与教学情感相结合的美妙情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些话告诉我们:“悱”、“愤”之境十分重要,而入境离不开赋情。化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我认为,从启发式教育思想角度来看,所谓创设情境,就是造成"愤""悱"的蕴含问题的环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暂时性和持久性两种。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暂时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暂时兴趣转化为持久兴趣。如何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持久呢?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感觉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已无法解决,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以达到求知的目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用两种方式:①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  相似文献   

14.
启发教学来源于孔子的“愤”、“悱”说,如今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今语文教学语境下,“愤”与“悱”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把握学生“愤”、“悱”的度的原则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心态和能力;“愤”、“悱”不足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愤”、“悱”恰好时运用灵活的启发方法;“愤”、“悱”过度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引导。  相似文献   

15.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悟的培养大多局限于阅读教学,其教学策咯基本是诵读、体验、联想、想象而已,学生所获只是些皮毛之悟,造成大量的伪感悟。我们应正确认识感悟,并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感悟。创设“愤”“悱”情境,寻求“感悟”机缘,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饶有兴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重要的环节,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即通过积极思考,想弄通又弄不通,想说清而又说不清。这样的“愤悱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求知欲强烈而旺盛的时刻,教师能巧妙地使之从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必须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但为什么有的教师往往会碰上“启而不发”的情况呢?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愤”、“悱”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愤”和“悱”,是在一定境遇下反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命题。在中国。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时,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还是注入式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分歧。”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应当做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纲领。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根据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曰开其意,发曰答其辞。这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愤”与“悱”的良机,帮助其把问题弄懂。因为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