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对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分析。依据体育运动的特性:规则性、竞争性和娱乐性,提出在运动中,体育教师运用创设挫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指引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恰当的运用教育评价等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体育活动与其耐挫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和耐挫折能力的情况,体育活动各个因子与耐挫折的各个指标的相关性,及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耐挫折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其耐挫折能力的提高。建议学校、社会、家庭要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让更多中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课上要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针对不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年级和地区的中学生;确立合理的体育锻炼目标,增强自信心,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挫折发生不可避免,学生受挫心理形成十分复杂,无论挫折的原因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主观和容观因素),都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是,怎样对待挫折情绪,如何培养学生耐挫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渴求解决的一大难题。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中学生需要得到适时的、理性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冰上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是新课程理念下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冰上课中学生出现受挫折情况进行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阐明解决问题的方法 ,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谈冰上课教学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亮 《冰雪运动》2004,(9):31-32
在冰上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冰上课中学生出现受挫折情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阐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挫折教育是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也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方法。篮球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各类比赛中都会有输赢,能让学生无抵触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因而篮球比赛法教学对于挫折教育有着很大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批评教育法、休息法、难度增加法、黑哨法、榜样法等来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也能对篮球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黎武 《精武》2014,(36):170-170
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该文结合自己课堂实例对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挫折的心理进行分析,剖析小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探讨了在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具体实施与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运动员遭受挫折后到攻击行为发生之前的心理状态变化,对CUBA男子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得出:1、攻击准备状态是挫折心理到攻击行为实际发生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种思想上具有攻击性的状态。2、当CUBA男子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遭遇挫折后,一旦他们无法克服挫折情境、对挫折产生极度消极认识、产生强烈的挫折情绪反应以及挫折调节能力下降,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从挫折心理过渡到攻击准备状态。研究建议:1、对运动员进行挫折心理知识教育。2、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挫折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挫折心理、意志、情绪、不良个性等方面,这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文章通过运用体育的手段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改善现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人如果在事业上想取得威功,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充满自信,具有适应社会和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课程教学基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初浅的认识与体会,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一、挫折教育的含义与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由于我国初中生的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特别是初中生的中长跑测试成绩的下降趋势明显,这就说明初中生的耐力素质逐渐变差。本文旨在这个背景下,结合笔者和其他体育老师的教学经验,为提高初中生的耐力素质提出一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明确体育目标;教学方法多样,寓教于乐;从兴趣着手,无形中提高耐力素质;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潜能;适时进行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练习等。教师可依据以上几种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以2005、2010年福建省中学生体质调研的机能、素质测试统计数据为依据,与2000年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中学生肺活量,城乡中学生50米跑,城男、乡男立定跳远,城乡中学生耐力跑总体水平提高,但城市总学生肺活量,城女、乡女立定跳远,城乡中学生耐力素质有所下降,对此,我们应该完善相关体育法规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权利,提高学生锻炼的自主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耐力类项目的教学实验,施以运动处方的干预方法,观察学生耐力的变化情况,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干预中学生体能发展,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傣族与汉族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汉族与傣族中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速度素质方面,汉族男生优于傣族男生,傣族女生则优于汉族女生;在耐力素质中方面,13岁这个年龄段傣族男女生均优于汉族男女生,14、15岁则汉族男女生优于傣族男女生;力量素质方面,傣族男女生总体上优于汉族男女生;柔韧素质方面,汉族男女生优于傣族男女生。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虞市市区中学的耐久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上虞市市区中学的学生对耐久跑的态度及达标状况等不理想.建议学生多进行耐久跑练习,同时教师也应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高校师范生耐力素质与地理区域关系的调查研究,揭示中国高校师范生耐力素质状况与地理区域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地理区域的分布是影响师范生耐力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学生其耐力素质的状况也大不相同。建议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从学生的生源地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耐力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何兴权  易东平  尹松 《精武》2012,(29):17-19
目的:利用网球运动干预中学生身体素质,探讨网球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网球运动干预15周后,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干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经过15周的网球运动干预,实验组学生所有身体素质指标在实验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立定跳远、握力、50m、800/1000m成绩提高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指标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网球运动对促进中学生的上肢力量素质、爆发力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干预影响效果突出,对学生的柔韧素质干预影响效果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85年-2005年间4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对我国汉族7~22岁儿童青少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我国汉族学生身体机能与素质水平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20年来我国汉族学生机能和素质总体变化特征为速度素质和爆发力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除13~18岁男生外,其它学生的力量耐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耐力素质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不仅表现在学生持续跑动能力上,而且在心肺功能上也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在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除城镇男女学生耐力素质有所下降外,我国学生其它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男女生爆发力和速度素质提高幅度较大,而耐力素质下降最大则是处于高中阶段(16~18岁)的学生。(3)在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我国学生机能和素质呈全面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耐力素质。城镇学生下降幅度大于乡村学生,女生下降幅度大于男生,中学生幅度大于小学生。进一步分析这10年的变化情况发现,在2000-2005年这5年里,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幅度.比1995—2000年的5年里下降的幅度大。(4)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体育锻炼不足有较大关系,主要表现在参加时间不足和参加程度不够。(5)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还处于“泛化”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评估体系尚不能很好的围绕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而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学习力作为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力、学习持续力四者的结合,是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运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学习状态。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高低,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以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构成与培养为研究内容,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