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赖胜强  唐雪梅 《现代情报》2018,38(10):108-114
[目的]网络舆情爆发容易影响政府公信力造成形象危机,政府应该积极与大众沟通回应舆情。回应策略是政府在舆情事件中应该说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还较缺乏。[方法]基于危机情境沟通策略,通过人民网舆情案例库等收集近年来的典型网络舆情事件64例,采用内容分析对案例中政府采用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结论]研究发现,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符合SCCT理论的匹配规则,但也有创新回应策略以及策略组合方式,策略组合包括从属策略与主回应策略形成的两种类型,具体策略组合方式需要考虑事件类型、回应时间和回应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2.
孔德鹏  郎玫  史传林 《情报杂志》2022,(11):120-128
[研究目的]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和自媒体的涌现,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因素。而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和传播过程呈现出严重的信息内卷化,即信息出现的自我包裹、重复和无效的现象。信息内卷化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内卷化的因果机制并打破是提升政府舆情治理能力的关键。[研究方法]运用CNA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卷化生成机制及其存在的因果链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因果链条的传播机制。[研究结论]网络信息内卷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认知模式、传播模式、发酵模式、政府回应以及媒体炒作等要素组合后的多重并发路径,并进一步验证从网络信息内卷化到政府无效回应之间存在的互构性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对2011—202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机构防范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广泛查找文献,搜集2011—202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筛选出10年间我国发生的36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回应效果及事件属性、传播、舆情、应对基本状况,考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回应效果影响因素。[结果/结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分布、曝光速度、谣言传播、舆情性质、舆情解决情况、应对主体、应对速度、处置结果对政府回应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而最为显著影响政府回应效果的因素依次为事件谣言传播、舆情解决情况和曝光速度。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形式及演变成因,本文以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为例,以事件舆情生命周期为脉络,在利用SVM对各阶段舆情进行情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自身4个维度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各角色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分析,并对舆情的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企业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企业决策层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成效,对留存用户群体、维护企业形象减少企业损失具有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企业舆情为研究对象,围绕舆情事件、企业、政府、媒体、网民群众五个舆情维度,结合近两年20起企业网络舆情事件案例,采用QCA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与组态分析。[结果/结论]媒体报道准确度是造成企业网络舆情热度高涨的关键性成因,企业形象的影响作用最小,企业负面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导致的。企业应对舆情时应端正态度,注意回应频次以及方式方法,避免不当言论倾向;在注重生产质量、营销宣传等基础企业活动之外,企业应尽可能避免卷入刑事、民事以及激发公众爱国情绪的事件当中。  相似文献   

6.
王洪华  李锦兰 《现代情报》2014,34(9):153-157
网络舆情的力量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府决策和形象,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正确应对。“广东茂名3·30事件”就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试着就事件本身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网络舆情的概念、事件产生的原因、事件经过以及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晚莲  蒋化  曾锋 《情报杂志》2022,(11):129-136+54
[研究目的]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引发舆论海啸时有发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生成机理,有助于理清突发公共事件高强度和低强度反转的成因及两者的生成差异,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舆情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政府的舆情引导能力。[研究方法]以15个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案例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舆情反转的首发阶段、发酵阶段、反转阶段提取首发平台、事件热度、公众关注度、媒体报道量、政府干预、反转时差、反转归因7个前因变量,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的组态构型和生成路径。[研究结论]结果显示,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生成更倾向于是多元组态影响的结果;依据核心条件,将舆情反转高低强度生成共10条路径归纳为5种组合类型,分别为累积蓄力型、高温冲击型、官方缺位型、标签弱化型、低温平缓型。反转时期成为整个网络舆情反转过程的核心阶段。  相似文献   

8.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地方政府的工作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一些地方政府的反映滞后,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本文从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代化能力的诸多建议,以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网络信息的快捷性、非理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失衡与恶性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动态演化机理,为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分析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要素,将舆情系统划分为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子系统,构建信息供需、情绪态势双重失衡环境下的系统动力学舆情演化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论]结果表明: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四个作用主体与网络舆情风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双重失衡环境下事件危害程度、网络媒体的涉利程度、网民参与约束、意见领袖作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对网络舆情风险影响程度较大。最后,从网民主体信息溯源、形成心理震慑效应、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抨击处罚恶意营销媒体、强化网民媒体自我约束、加大问责监管力度防范化解舆情危机,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博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由于信息量大、传播更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政府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热度进行明确界定与度量,之后通过划分状态空间、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开展舆情热度趋势预测等步骤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政府负面网络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2013年度的舆情热点事件“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进行舆情热度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政府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危机公关活动、合理引导舆情事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和分析主要网络舆情定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本体和载体,重新界定了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定义,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单一事件、一连串事件、一组事件和混合事件四类。指出网络舆情的边界应起于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止于舆论形成,或现实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针对性行动出现,或舆情消亡。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将一般意义上单一的演化过程分解为四类演化过程,并分别探讨了其对应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演化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的主要类型、作用方式与效果,以药家鑫事件为例,从知识背景、社会地位、媒体使用三个维度对意见领袖进行了类型分析,然后以事件舆情生命周期为脉络,具体分析了意见领袖的介入时点、行为方式,最后从事件、媒介、受众等层面研究了意见领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改革的阵痛期和复杂网络的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舆论是反映社会 运行态势的“晴雨表”, 是预警社会风险的前兆。 自媒体时代, 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模 式使得社会舆情的定量挖掘成为可能。 本文基于社会燃烧理论提出中国网络舆论指数,与已 有传播指数不同 ,不是简单的信息度量指标的合成,而是舆论传播的“数量”、“能量”和“质量” 的综合表达。 舆论指数由舆论“集中度”、舆论“组织度”和舆论“临界度”构成, 分别体现网民 的活跃程度、舆论热度的差异性和负向舆论的社会破坏力。 最后, 从提高创新网络社会治理 的战略需求出发, 提出建立舆论指数的实时大盘, 并重点加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探索。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以建立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畅通的信息公开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等为重点,提出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类型增加及社会群体变动过程中,舆论场呈现出基于介质、群体、功能的分化和演变。以介质为观察视角,发现当前舆论场已分化成社会口头舆论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舆论场分化背后是利益、权力、认知、价值甚至群体分化,而多元的分化不利于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形成,需要政府等积极作为以消除或弱化舆论场分化带来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立改进的CODA模型来分析研究个体观点可信度及倾向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模拟并揭示群体观点极化的演化条件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高可信度(ρj=0.7-0.9)演化情况下个体最终形成集群,而低可信度(ρj=0.2-0.4)个体观点呈现分散状态。高、低可信度的差值越大,网络观点演化效率越明显;高可信度个体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而当低可信度值低于0.2时,也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效应,针对高低可信度的演变边界,提出了网络舆论的干预方案,防控网络群体极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舆情当事人作为舆情事件中关注度较高的节点,其观点的信息质量会直接影响群体观点的分化和一致程度,该研究可为把控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舆情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有界置信模型,引入了信息质量变量和个体信任阈值,构建了两阶段观点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以及案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观点信息质量、观点发布时间和频率对舆论的不同影响作用。[研究结论]研究发现,论据越充足、态度越温和的观点,越容易影响公众的舆论走向;舆情当事人持有的观点及其信息质量不同,选择介入舆论的时间不同;舆情当事人观点发布频率对最终舆论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理论方面的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但是与网络伪舆情相关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围绕网络伪舆情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伪舆情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模式;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伪舆情作了分类;进而详细分析了网络伪舆情的主要特征;最后,从政府、网络监控人员、网民三个方面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Web2.0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互联网,分享产品的使用体验和表达喜恶的观点,如何从评论文本中分析挖掘出互联网用户对产品的意见观点是消费者和生产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产品意见挖掘的必要性,然后从产品特征识别、产品评论主客观分类、情感极性分类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所采用的技术,最后指出产品意见挖掘面临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闫利平  陶卫江  韩晓虎  靳兰 《现代情报》2011,31(4):46-48,52
互连网空前地延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网络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政治思潮的交织地和社会问题的集散地,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成因及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框架和预警模型,为政府及时发现舆情,防管并举,积极处置,避免事件恶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