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蒯因的自然主义包含着基本方法论上的矛盾,即极端经验论和极端整体论的矛盾,这使逻辑的不协调性渗透于他的自然主义学说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意义理论、指称理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蒯因本体论的矛盾可以归结为语境主义多元论与物理主义一元论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论域相对论和经验绝对论之间的冲突。蒯因认识论的矛盾可以归结为方法论自我指称的恶性循环,或者说是元方法与对象方法的混淆。诸多矛盾的存在使蒯因的自然主义学说严重失范,然而,重视逻辑规范正是分析哲学的根本特征。由此可见,蒯因的自然主义与分析哲学相去甚远,甚或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2.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理论,就是区分说什么东西存在和什么东西实际存在这两类问题.卡尔纳普的语言架构理论区分了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这基本上说的是和蒯因相同的意思.但是,卡尔纳普的语言架构理论依赖他的证实原则作为基础,而证实原则又是蒯因所不能赞同、并严厉批判的.卡尔纳普将语言架构理论和证实原则混在一起,不仅产生矛盾,而且揭示出他的语言架构理论只在表面上和蒯因的本体论承诺理论类似,二者其实有本质区别.这里的区别不仅反映出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对立,也反映出二人对待实用主义的态度.卡尔纳普将实用主义态度局限在科学内部不同科学理论之间,蒯因则将实用主义态度扩展到科学之外,甚至包括宗教与神话.  相似文献   

3.
蒯因的真理观是蒯因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蒯因对真理和逻辑真理的讨论有力地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真理观和语言学的逻辑真理理论,此讨论在哲学界影响很大。本文试图以蒯因原著为依据,以蒯因对真理和逻辑真理的探讨为中心,以蒯因真理观的来龙去脉和逻辑联系为线索,对蒯因真理观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4.
蒯因的真理观是蒯因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蒯因对真理和逻辑真理的讨论有力地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真理观和语言学的逻辑真理理论,此讨论在哲学界影响很大。本文试图以蒯因原著为依据,以蒯因对真理和逻辑真理的探讨为中心,以蒯因真理观的来龙去脉和逻辑联系为线索,对蒯因真理观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在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其有关殊相识别的理论也是有关语言用法的理论。然而,从客体语言向表达在语言之前的东西的过渡,是一种从仍属语言现象的识别指称向语言之外的现实事物的过渡,该过渡并不能说明从"被说的存在"向"存在"的飞跃是合理的。其理论中存在不自洽因素,并未解决人们谈论事物具有存在性时所产生的本体论承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的背景中,本文对他的逻辑哲学做了批判性的系统考察,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蒯因关于逻辑和逻辑真理究竟说了些什么?在蒯因的逻辑哲学中存在哪些难题、困境和悖论?蒯因关于逻辑或逻辑真理本来应该再说些什么?最后阐述了对逻辑的实在论和认识论的证成:逻辑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实践相关联。逻辑理论中包含着关于世界、认知、语言和思维的描述性内容。描述对于被描述者而言可真可假,所以逻辑理论也有可能出错。逻辑之所以是可修正的,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伯林的价值多元论主张价值是多元的、不可通约的和冲突的。由于价值多元论与相对主义都拒绝绝对价值和绝对标准,因而一些学者质疑价值多元论是相对主义的。伯林站在价值一元论与相对主义的中道立场,通过求助于共同人性与普遍价值作了回应,不过这种论证依然没有逃脱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兼逻辑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基于各自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立场都曾明确主张逻辑可修正。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根植于他的整体主义知识观,而普特南的逻辑可修正论与其实在论立场密不可分。哈克在批判地吸收蒯因、普特南逻辑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以皮尔士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主张更加彻底的知识可错论和激进的逻辑可修正论。尽管蒯因、普特南以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论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逻辑可修正性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绝对的普遍性、绝对的本原性和绝对的本质性是本体概念的三重规定。本体概念是以特定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形成的观念建构,但却被看成实体意义上的绝对存在。以本体概念为基础的本体论是建立在抽象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绝对主义思维方式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超越思辨本体论而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当代思想视域。当代思想的本质任务就是扬弃思辨的本体论体系及其思维方式,拒绝绝对主义和独断主义,为弘扬打碎思维禁锢的开放精神奠定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又是唯意志主义音乐思想家,他从唯意志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唯意志主义音乐思想:首先,从本体论出发,叔本华认为音乐复制了理念,而音乐与理念之间的关系则是对应的类比平行关系;其次,从认识论出发,叔本华认为音乐是形而上的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是一种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观察事物的方式;最后,从方法论出发,叔本华认为音乐完全孤立于其他一切艺术之外,是一种普遍性与清晰性都最高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经验事实是句子的意义基础和证实标准。这一理论在处理有关某物存在的命题时会导致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蒯因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思想,将某物存在这一经验事实理解为对句子做语义分析之后,根据某种本体论思想所做出的承诺;由此,逻辑经验主义所遭遇的难题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逻辑经验主义具有还原论的特征,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则是一种整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当这一基础受到攻击、非难时 ,维护、加固这一本体论基础 ,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的理论任务之一。这一基础在过去曾不断地受到攻击、非难 ,马克思主义者曾同这些理论斗争过。在新世纪中 ,这一斗争不会停止 ,我们还必须准备在这一战线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3.
古典悲剧理论建立在"肯定本体论"的基础上,而当代悲剧理论则是以"否定本体论"为基础的;作为一种"同一论美学",它们都是对悲剧本质的掩盖.只有将"差异"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通过对精神冲突、灵肉冲突、生命冲突的差异分析,才能使悲剧的审美本质得到真正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基于因果问题与建构问题之间的分歧而导致二者在理论的本体论、方法论以及学理滋养方面的差异。结构现实主义重视因果问题的解释,因而在本体论上是物质主义本体,在方法论上采用个体主义,其学理滋养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而建构主义与之相反,是理念主义本体论与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学。  相似文献   

15.
伯林揭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以一元论哲学和多元论哲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由此必然导致积极自由比消极自由更容易被滥用。因此,伯林对积极自由的批判和对消极自由的捍卫不仅表达了一种政治领域的态度,而且深层地蕴涵了一种哲学立场,即批判和反对那种具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元论哲学,而坚持一种多元论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统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化、抽象化的形而上学,建立其上的艺术本体论追问导致艺术存在本源性意义的遗忘。艺术深植于人类生命存在的本源性境遇之中,艺术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以审美感性方式所呈现或绽出的本源性存在意蕴。因此,艺术本体论问题内在于生存本体论的哲学视域之中,艺术存在的本体论意蕴也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蕴。  相似文献   

17.
受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的影响,我国哲学界对本体论的关注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才是真正的本体论存在,它构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本体论,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现实感性世界,从而把哲学本体论从以往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8.
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涉及本体论问题.本体论是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虽然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研究经历过兴衰,但在哲学研究中的前提核心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都蕴涵有本体论前提.与哲学研究把本体论作为一门需要探究的学问相比,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是一个需要选择的立场,而这种选择深受个人偏好和时代哲学的影响.这种隐含的哲学立场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即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提高本体论的自觉,不仅对理解社会科学理论、推动理论的进步,而且对提高方法论的自觉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三值逻辑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经典逻辑系统,蒯因对其持批评的态度。蒯因反对三值逻辑的原因有三:一是有些三值逻辑系统建立在错误认识之上;二是有些三值逻辑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在经典逻辑中得到解决;三是有些三值逻辑系统的建立并不能解决其想解决的问题。蒯因所批评的仅是三值逻辑中违反排中律的部分系统,而非全部,这体现了蒯因关于逻辑真之观念。  相似文献   

20.
当代心灵哲学中,存在三个反驳物理主义的重要论证:可设想性论证、解释鸿沟与知识论证。可以利用副词理论来重新理解这三个论证,从而支持物理主义。副词理论认为主观体验并非某种非物理的实在,只是主体从自身内在的角度以特定的方式把握某一状态,而物理世界只是从第三人称视角的解释。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是两种不同的副词修饰方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波尔互补性原理来解释。这意味着虽然心理的与物理的在认识论上是不能相互还原的,但在本体论上并不存在两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